第04版:教师周刊·教育随笔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6月5日 星期

校园应是学生的“玩·美”乐园


□严丽萍

在我眼里,好(hǎo)玩和好(hào)玩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玩”是一种研究和思考的状态,是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寓学于玩”符合基础教育规律,教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学,既是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追求。2009年至今,我一直倡导“玩课”。做校长之后,我致力于把校园打造成属于学生的“玩·美”乐园。

怎么玩?玩什么?多少人玩?玩到什么程度?能否玩出名堂?

今年疫情宅家期间,在全校教师的集思广益之下,粹炼出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玩·美”课程。各学科教研组长分头设计,按年级选出六个项目,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一年级研究风车,让风车会唱歌;二年级自制陀螺,让陀螺飞转;三年级玩不倒翁,制作有个性的不倒翁;四年级调查学校花卉,布置多彩画展,组建花儿乐队;五年级过把机械师瘾,设计制作创意相框和机械挂钟等玩意儿;六年级为校园水系量身定做趣味景观桥……

这是一门面向儿童未来、激发儿童内在潜质、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课程。

学生返校后,校园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堤岸上,经常能看见六年级学生有模有样地观察地形,测量水深数据;走廊上,五年级“机械师”们在捣鼓着什么;花丛里,则是四年级的学生,或蹲,或趴,或闻,或看,还拿着小本子煞有介事地记着;三年级学生玩着各式各样的不倒翁,相互比拼谁的作品更精彩;陀螺丰富了二年级学生的课间生活,爆旋战斗陀螺最受男生欢迎,闪光音乐陀螺则被女生青睐;一定要去一年级教室走走,在那里,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风车在“咿呀咿呀”地唱着歌。

学校专门组织项目评价组到各年级观看,听取成果汇报。

最吸引眼球的作品是六年级的,一座座景观桥架在学校的每一条溪流上,千姿百态,每个学生都想上去走一走。最靓的是一座以“惜别母校”为主题的彩绘桥,桥面上绘制了创作者的“成长足迹”,每走一步都是深深的回忆和不舍。

余剑梅老师告诉我,他们班建了一座“锦鲤桥”,团队设计确定方案后,立即用竹筷搭建模型,进行一系列切割、拼装、热熔胶固定,模型做成后进行物理应力测试。

学生王逸君的爸爸找到一位竹匠师傅,可是疫情期间,校外人员无法进校,只能约在放学以后见面。

放学时间到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师傅和大家冒雨完成了测试。为保险起见,学生们决定第二天自己再测一次,数据备用。

成品制作环节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竹子不像木头容易固定,不能用胶水黏,不能用铁钉钉。竹匠师傅告诉大家,制作竹桥对材料要求很高,一二年毛竹太嫩,六年以上又太老,最好是两年半到五年的。而且加工竹产品,部件不能用铁,必须全部用竹子,才能保证日后不松动、不变形。

在师傅的指导下,大家分工合作,砍竹、切竹、装配,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地推进。竹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成型,学生们在桥上画画、装饰,历时五天终于完工。

傍晚时分,看着桥体慢慢地浸入水中,优雅而又稳固,学生们热泪盈眶。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防疫需要,教师们的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看到学生们玩得这么高兴,这么认真,大家不辞辛劳,从课内到课外,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家校联系本上,满是家长对这项活动的肯定,一些家长还自愿加入设计团队,“大学生”和小学生一起玩。

在历时一个半月的活动中,教师是导演,是编剧;学生是主创,是演员;家长是后勤保障,是得力帮手,更是热情观众。而我作为校长,是幕后推手,只负责欣赏、点赞。

付出大量努力拿出作品的那一刻,学生满脸都是激动与自豪。学生们对“玩·美”课程的喜爱都写在脸上,化在行动上。在他们的童年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种下一颗乐动手、喜探究的种子。

(作者为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校长、书记,浙江省特级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