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2月19日 星期

教育要回到教育的样子,学校要回到学校的样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新冠肺炎疫情至少在防控期间,已经一定程度改变了“教育形态”。所有线下教育培训机构被暂停;所有学生和父母一起宅在家中,亲子之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相处时间;延期开学后,在家线上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线教育极为“火爆”。

据此,已有一些人畅想疫情将重构“教育生态”,经过此次疫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会有新的面貌。但在笔者看来,“教育形态”的变化,并非“教育生态”的变化。从当前疫情所导致的“教育形态”变化看,教育生态非但没有优化,反而有恶化的趋势(或者说继续上演着老的教育问题),不能指望疫情会“逼出”新的教育生态。要构建新的教育生态,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政绩观,形成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同时推进教育治理与学校办学改革。

我国教育生态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主要表现是“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知识教育至上,其他教育被边缘化、弱化。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教育管理、学校办学中充斥着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过多过滥的考核、评估的弄虚作假,这和教育“求真”的本质背离。要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就必须去除急功近利与形式主义,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育人,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而在学校管理、教师考核、评价中,需要实行现代治理,求真务实,防止外行指挥内行,行政干预学校办学。

此次疫情引发了很多教育人士的思考。比如,防控疫情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的“好时机”,要珍爱生命,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好时机”,要尊重科学规律,要向医护工作者、科学家学习……这都没有错,可是,这些教育是概念上的、形式上的,还是可以转化为持续地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科学素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回到具体的现实教育中,则会发现,所有防控疫情阶段开展的教育,依旧存在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痕迹。比如,教育部针对疫情防控,提出了延期开学后“停课不停学”的概念,然而,一些地方从1月底就开始以“停课不停学”之名,对学生进行在线上课了。这就是违规提前补课。再比如,“停课不停学”所指的“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然而,“学”被不少教育部门、学校理解为知识学习,于是包括幼儿园也启动在线教学,还有人认为在线教学进入幼儿园领域,是了不起的在线教育发展成就。

这是教育被功利地理解为知识教育的结果。一直以来,教育界人士对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推进教育变革寄予厚望,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使用,大家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教育变革,分明是对应试教育的升级。当前,我国对在线教育的使用,几乎都是围绕知识教育而展开。以此继续推进在线教育,能构建新的教育生态吗?

配合学校的在线教学,家长被要求监督孩子上网课,家长的角色定位成了校外辅导员,这是有违初衷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生态是,父母通过与孩子的共同生活,陪伴孩子成长,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要构建这样的生态,就必须告别功利主义。

构建教育生态,当前最迫切的是,教育要回到教育的样子,学校要回到学校的样子。对于防控疫情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而非喊口号式的畅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