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叙事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2月6日 星期

“哥哥”不是一个尊称,而是一种能力


□杭州市紫阳幼儿园 孔英萍

开心“哥哥”和不开心“妹妹”

“东河家园”游戏开始了。负责管理“逛街族”的杨老师说:“小朋友们可以找一个‘弟弟’或‘妹妹’一起去逛街,逛街的时候要互相商量。”

龙龙很快走到小班的丽丽面前,对丽丽说:“我做哥哥,你做妹妹。”

丽丽顺从地点点头。于是他们从教师手上领了“20元钱”,手拉手地逛街去。

龙龙带着“妹妹”逛游戏中的每一个场地,一路上干什么、买什么、付多少钱,全部由龙龙决定。“妹妹”很听话,她在吃东西、看病时都能耐心等待,始终没有和“哥哥”分散过。

当结束音乐响起时,我问龙龙:“今天玩得怎么样?”

“很开心。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买了许多东西。”

我又问“妹妹”:“你呢?开心吗?”

“妹妹”脸上没有笑容,轻轻地说:“不开心。”

不开心“哥哥”和开心“弟弟”

第二次逛街,龙龙走到小班的硕硕面前,让硕硕当他“弟弟”,硕硕欣然同意。

他们先来到“小吃店”买一碗“面条”。服务员端上“面条”,龙龙刚想伸手接,“弟弟”比他动作快,拿到面条高兴地“吃”起来,龙龙只好在旁边等。

他又拉着“弟弟”去“医院”,刚想挂号,弟弟比他动作快,已经拿到号子去看病了,龙龙无奈地等在一边。

龙龙想去“超市”购物,刚走到门口,发现“弟弟”去了“茶楼”。龙龙生气了,两手叉腰不想理“弟弟”,可“弟弟”还是跟着他。就这样,龙龙始终被“弟弟”牵着鼻子跑。

结束音乐响起时候,我问龙龙:“今天感觉怎样?”

龙龙叹着气说:“不开心,‘弟弟’太调皮,管也管不住。”

我又问“弟弟”:“你觉得怎样?”

“弟弟”神采飞扬地说:“我很开心。”

开心“哥哥”和开心“弟弟”

第三次龙龙找的朋友是小班的宣宣。他们领了“10元钱”,先到“小吃店”。龙龙想吃“棉花糖”,可“弟弟”却要吃“汤圆”,于是龙龙付钱。

到了“茶楼”,龙龙问“弟弟”:“你想吃什么?我们钱不多,吃得便宜一点吧。”

“弟弟”同意了,他们点了一元钱的“点心”。

到了“医院”,龙龙说:“我去挂号,你去那里排队。”“弟弟”照办。

游戏结束时,我又问龙龙:“今天感觉怎么样?”

“今天还好,这个弟弟还比较听话。”

我又问“弟弟”:“你开心吗?”

“弟弟”回答:“开心。”

在第一次游戏中,“哥哥”很开心,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逛街、购物,还以为把“妹妹”带得很好,她得到了满足。“妹妹”觉得不开心,始终被“哥哥”拉着手走到东、走到西,没有一点自主权。对“哥哥”来说这是一次成功体验,但对“妹妹”来说却截然相反。

第二次游戏是“哥哥”管不住“弟弟”,而且自己想做的事情都被“弟弟”给抢了。直到游戏结束,龙龙的需要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挫折体验对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利还是有弊?此外,“弟弟”虽然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交往体验,感到与陌生的“哥哥”在一起的快乐,但是“哥哥”处处依着他,是否会进一步滋长他的“自我中心意识”呢?

龙龙在教师的游戏讲评中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第三次游戏时,他积累了一点交往经验,尝试着和“弟弟”商量,提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弟弟,让弟弟能够接受他的建议。虽然没有第一次那样顺利和开心,但得到了另外一种满足。

经历了3次游戏,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得到了改变,获得了更多的交往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幼儿自主开展游戏与教师干预相结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教师们发现,尽管事前已经提醒和鼓励大龄孩子要主动帮助低龄孩子,但是在游戏(模拟岗位工作)过程中,一些大龄孩子一看到“顾客”,就抢着卖东西、收钱,把“弟弟”或“妹妹”冷落一边,丝毫不体会他们的感受。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游戏开始阶段进行角色干预,即先让大班幼儿中善于合作者承担岗位职责,带着“弟弟”“妹妹”完成任务,一方面给其他大班幼儿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让低龄幼儿有安全感。等幼儿熟悉一段时间之后,再让他们自己选择岗位。

对逛街族的两人角色,以幼儿自主搭配为主,但教师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干预,如低龄幼儿胆小、内向,就安排一个温和、能干的“哥哥”或“姐姐”。有时我们建议同龄、同质的匹配方式,比如两个自我意识都很强的幼儿在一起,让他们体验遭遇挫折、不被认同的情绪,通过教师启发和引导,学习别人友好和谦让的行为。

每次游戏后,我们让幼儿说说感受,共享交往经验。游戏经过一个阶段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再决定是否干预角色搭配。

2.移情训练加强异龄幼儿之间的交流。异龄幼儿之间存在着陌生感,主要是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移情训练可以使幼儿学会体察他人的情感。移情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设计,首先帮助幼儿理解自己的情感,再改善对他人的情感理解。如通过创编故事、情境演示、生活讲述、角色扮演、木偶戏、主题讨论等开展移情训练。

方法设计一定要结合班级幼儿在混龄交往游戏中的实际水平和问题冲突根源,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平时多开展如生日派对、大手拉小手等班级间互动活动,在帮“弟弟”“妹妹”穿衣、给“弟弟”“妹妹”讲故事等过程中,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了解,让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感觉到混龄游戏就像自己班级中的游戏,感觉到自己身边有许多好朋友,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

●点评:

角色模仿游戏是促进幼儿品德及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然而,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认知不足和自我中心化倾向,因此在角色模仿游戏中会遭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这些挫折如不能得到重视和解决,将会对幼儿品德和良好习惯养成产生阻碍。在杭州市紫阳幼儿园开展的“我们是一家”为主题的全园混龄交往游戏中,孔英萍老师十分敏锐地通过对中班小朋友龙龙的3次跟踪观察,发现龙龙对与自己年龄、个性、交往水平不同的同伴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从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角度,孔老师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这一案例启发我们,在组织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在精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社会性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游戏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和指导。这是教师有效提升游戏教育品质的基本功,也是促进幼儿品德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原则。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