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丹
“老师,怎么视频里面没看见我们家孩子啊?”
“老师,我家宝贝参加活动的时候为什么站着不动呀?”
“老师,今天怎么没有照片?能拍一些照片吗?”
……
日前,一名幼儿园教师给记者发来了一张班级微信群的聊天记录截图。该教师告诉记者,今年她负责带小班,为了安抚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她和同事经常会拍摄孩子们在一日生活中的照片分享到班级微信群。最近,原本出于好意的家园互动却渐渐地变味了,班里的家长对他们提出了更多要求。有的家长发私信给教师,希望能够单独给自己孩子拍照。有的家长认为,教师应该把孩子的在园情况及时反馈在群里。有的家长则表示照片质量不高,看不清孩子正在做什么。“现在,我不光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成了家长们的‘客服’。”她无奈地说。
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家园沟通的出发点是为了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孩子发展。如今,一些家长把家园沟通当成了“特权”,给教师带来了困扰,甚至还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此,记者采访了我省部分一线幼儿园教师,探讨教师和家长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界限感”,才能有效避免教师承担不必要的工作压力,进而让家园沟通更顺畅。
“没有‘界限感’的家园沟通,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日常工作,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班级不良沟通氛围的形成。”武义县柳城幼儿园教师詹王琛坦言,她在家园沟通工作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小班入园适应阶段,她在班级群里开展了实时照片分享活动,“当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生活之后,我在群里做了说明,接下来不再实时反馈孩子的在园情况,但依然会记录孩子的精彩瞬间并统一上传在群相册,供家长们自由浏览下载”。在她看来,理解家长并不意味着绝对地顺从家长,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建立起沟通原则。
“除了照片引发的问题,还有家长因孩子穿脱衣物、喝水等琐事在群里@教师,或是通过微信或QQ给教师发私信。”武义县柳城幼儿园教师廖笔媛对记者说,她曾经带过的班上有家长十分在意孩子衣服穿脱情况,总是不厌其烦地在班级群里提醒教师。“家长如此‘上心’,反映出的是对教师的‘不放心’。”为此,她以家长开放日为契机,让家长亲眼见证幼儿园细致的保育工作,并定期保持个别沟通。
宁波市尹江岸幼儿园教师孙天波有着15年带班经验。“刚开始担任班主任那几年,深夜接到家长电话是常有的事。”她分析说,一方面原因是家长存在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的刻板印象,出现问题就打电话向教师“问责”;另一方面是家庭成员没有事先沟通,因信息不对称而咨询教师。“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事先商量好,尽量选择白天进行沟通。”她建议班主任不妨发挥班级家委会的作用,“有些问题由家长来解释,比教师更管用。”
身份界限、尺度界限、时间界限……在义乌市宾王幼儿园教师楼丽看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家园沟通中都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面对家长的‘越界’,教师要了解家长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这些家长的初衷往往只是想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若不及时沟通就容易让他们误会孩子受到了‘冷落’。”对此,她每天都会对孩子的在园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反馈到班级群中,对于个别孩子的情况则选择私下与家长进行沟通。“尽管看似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却有效避免了家园沟通中的许多问题。”她说。
这学期,杭州市西湖区文苑学前教育集团在孩子们的个人成长册里添加了“幸福约谈表”,家长们可以自己填写“约谈时间”“约谈主题”,向班级教师发出邀请。该园行政助理冯昕园告诉记者,虽然教师们平时都有跟家长沟通,但每年在对家长进行幼儿园满意率问卷调查时,家长诉求最多的仍然是“沟通不够”。因此,从这学期开始,该园家长每学期至少有一次跟教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如果碰到同类话题,家长们还可以组团跟班级教师约定时间,以便提高家园沟通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常常会碰到一些家长,他们的家庭矛盾比较突出。教师不仅要解决这些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还要做家长们的心灵顾问。”冯昕园补充说,“当家长在宣泄负面情绪或是谈及家务事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包容与迁就,应拒绝做家长的‘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