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例谈小学数学复习课上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慈溪市庵东镇东一小学 张 丽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小学数学界一种新的教育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思考并践行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获得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应用意识是学生适应社会、实现持续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素养之一。小学数学复习课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即要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但由于复习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取点有法,铺设应用路径

1.中心开花,渗透应用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铺设应用路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鉴于数学复习课上的知识点多、教材中生活实践应用的素材少、学生的基础不同等原因,切入点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

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对部分知识存在疑惑。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以生为本,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再通过知识点的贯通,应用相应的原理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的机会,增强应用意识。

比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复习课《乘法口诀复习与整理(一)》。本课主要复习1~6的乘法口诀,教材首先给出了一张乘法口诀表,让学生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整理。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用“中心开花”的方式切入。

教师先提问:“关于乘法口诀,你觉得哪句最难呢?”有学生答:“四六二十四。”教师展开追问:“四六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从而引出乘法口诀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忆‘四六二十四’呢?”引出其他帮助记忆的巧妙方法。

像这样通过“中心开花”的方式,应用探索乘法口诀的意义及联系其他乘法口诀的方法,解决了“记忆较复杂的乘法口诀”这一现实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复习课上养成应用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2.循序渐进,激发应用兴趣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复习内容的选取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因此,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联系教材与生活,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应用兴趣,使其乐意学数学,乐意用数学。

比如小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课《圆的认识整理与复习(一)》,教师从生活中的圆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在生活中的价值。接着通过提问“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呢?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也基本是做成圆形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圆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兴趣。

3.逆流而上,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是否掌握牢固,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利用倒推的方法抽丝剥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能力。

二、定点旋绕,搭建应用桥梁

复习课并不是简单的回忆旧知、刻画记忆,而是要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复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围绕切入点进行二次思考,进而产生新的知识点,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搭建起应用的桥梁。

三、织网内化,构建应用之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也就是说,复习课上教师应该当好学生的指路人,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将知识点串点连线,进而编织知识网络,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做好知识储备。

比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如下环节:

1.小组合作

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工合作,将研究成果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汇报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接着,教师遵循学生的差异性,以学生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为依托,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为接下来应用知识网络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这样的课堂处理,让复习课更生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更强烈。

四、依网释放,绽开应用之花

学生通过复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最终目的是释放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需要依据知识网络设计出有价值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的复习具有更强的应用性,让智慧的释放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复习课上的练习题要精挑细选,按照“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的原则设计,让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智慧,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条20厘米长的铁丝,可以折成一个怎样的平行四边形?”体现了“一题多解”的理念。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