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 何 群

就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践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数学教师在授课时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角度,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本文以笔者课堂教学经历谈谈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数学课堂的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应对考试,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形成数学素养。

授课时,教师不能仅要求学生把题目答对,而是要教会学生做题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例如:足球表面的格子是由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构成的,购买景点门票怎样才划算,还有选择话费套餐、商场购物、银行存款等,这些实际问题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们感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要将数学知识充分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就要通过学生们喜欢的方式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有趣的教学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掷硬币猜正反”活动,让学生对硬币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继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以每个人掷20次出现的情况统计百分比,学生发现与预测结果相比有较大差距,对自己的预测产生了怀疑;进而对每个小组乃至全班学生的掷硬币情况进行统计,学生感受到,随着投掷次数的不断增加,出现的百分比越来越接近预测结果。

美国教育家、思想家杜威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将游戏用于教学,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教学“使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这一内容时,就可以使用创设情境授课的方法:“寒假里,小明想要去小军的城市观看张杰演唱会,小军便告诉他演唱会地址是在文化路58号,但即使小军告诉小明地址,小明依然找不到演唱会的实际位置。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军,你会怎样告诉小明?”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便把学生引入实际角色中,在练习纸上进行写画。

初中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些故事有时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知识点的本质。笔者在教学《实数》这一课时,借用了故事《无理数的由来》,以此引出课题。学生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为一种内在需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合理而科学的导入能使学生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笔者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看看哪位学生说得具体。这时学生肯定会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笔者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在平面内要用几个量才能表示清楚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用一对有序实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

教师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有理数运算时,发现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数的正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幽默地说:“有理数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是姓‘正’还是姓‘负’?”

这一问抓住了要害,比给出标准答案要生动得多。由此可见,适度的课堂幽默,能提高课堂兴奋度,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数学问题供学生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从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这个思维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对全班学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自己来讲,不能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数量,而应考查学生表达是否完整,逻辑顺序如何,否则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时常听一些学生说:老师上课我都能听得懂,可一旦做起题来,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却不知从何着手。还有的学生答题过程不规范或不严谨,思维比较混乱,两三步就能完成的推理,却颠三倒四转一大圈,始终说不到点子上。

这除了心理因素的干扰和知识掌握不全面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课堂发言机会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无法暴露学生的问题,更无从去纠正。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精炼性和严密性,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形成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若要创建高效课堂,就应该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数学能力合理选择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