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28日 星期

关爱教师从改善生存状态入手


□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鲍国潮

关爱教师不应该只是个伦理命题,更应当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因为教师的职场生存状态在整个教育生态中是关键因子,其状态决定了整个教育生态的健康水平。教师的生存状态主要看其价值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水平,从当下来看,有以下三方面亟待改进。

一是减轻教师负担,提升价值感。非教学负担,包括行政过度干预、各类进校园、紧张的家校关系、不公正的社会评议、各类简单的横向比较评价等,是降低教师价值感的重要因素,它导致教师工作偏离了育人中心,失去了立德树人的专注,从专业工作降格为事务性工作,使教师失去专业工作应有的时间与空间,动摇了心理认同。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事权,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行为,减少运动式管理,给予教师稳定而安全的心理氛围,还给教师立德树人的清朗空间,令其重获价值认同,这是关爱教师的制度基础。

二是突破学科中心,提升归属感。教师是学生发展权益的代言人,具有育人的天职,教师自觉地归属于学生群体。但是许多学校以学科为中心组织与管理教师,教师办公室按学科编制,教师考核按学科成绩,教师研修按学科编班,这种学科中心的教师管理阻断了教师的学生归属,让许多教师成为学科分数格子间里的动物,失去了天赋的归属。因此,如何让教师重归学生群体,如何让一群教师带领一群学生共同发展,如何促成教师与学生形成发展共同体,是关爱教师的组织基础。

三是尊重教学个性,提升幸福感。教学个性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减少整齐划一的行政指令,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班级教学文化,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绪空间,产生包容而正向的管理效益,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幸福感。相反,单向度的教学指令、不从学生发展利益出发的教学改革、缺少专业对话基础的教学规范,常常会谋杀教师幸福感。因此,尊重教学个性、关照师生关系,是关爱教师的文化基础。

教育不是无情物,教师更是具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校园文化的真正主人,只有关爱教师,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才能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让学校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