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8月28日 星期

创造教师乐教的好环境


□本报记者 言 宏

教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部分教师。教师们普遍反映,社会上尚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特别是尊师重教的氛围薄弱,导致其工作压力大,职业幸福感不高。为教师发展营造一个好生态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教师成“夹心饼干”?

据了解,教师们反映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政府部门、教育行政、学校、家长、学生等方面。教师上要应对教育主管部门,中要应对一部分“不好惹,不能惹,惹不起”的学生,下要应对强势的家长。而往往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家长的要求不一定一致。教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成了痛苦的“夹心饼干”。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进行过一项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54.5小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25%,也超过国外中小学教师平均周工作时间。其中,除了每天在校平均工作时间为9小时外,还有工作日晚上平均1.5小时、周末工作时间平均2小时。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课堂教学,通常还有制订教学计划、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管理班级、组织活动、早晚自习、沟通家校、参加会议、教研、培训、撰写各种学习笔记等工作。如能较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工作量就已经饱和。

然而,知名教师李镇西在调查了2787名教师后发现,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教师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广大教师群体中,每天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的,仅仅只有十分之一;十分之九的教师需要另“挤”时间加班来备课。完成各级各类检查、参与临时交办的非教学类任务、完成各类网上学习、参与各级各类会议培训,成为占用教师时间的四大因素。而这些,跟日常的教学工作并无直接关系。非教学任务负担过重,导致教师工作效率低下、教学成效不高、职业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各种活动进校园,虽然有些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实践的机会,也给学校带来了树立好形象的机会,却给教师增加了很多额外工作。学校、教师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教师牺牲的不仅是时间,更有心情,甚至还有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而处理特殊学生问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回复家长信息等也占据了教师的很多精力和时间。“因为网络,我变成了24小时上班制。”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教师杨明艳对记者说。常常有家长晚上12点多,甚至凌晨两三点钟发来信息,有些信息还得及时回复,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

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任重道远

很多教师表示,希望能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能获得更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他们认为当务之急除了提高教师待遇,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教育是神圣事业的氛围。教师王宏霞认为,现在各种环境下对教师无端指责的不仅有各大媒体和家长,还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国务院、教育部在规范教师从业行为、提高师德的同时,更应出台各项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制止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宣传部门应采取干预机制,引导媒体多进行正面宣传,重树教师形象。另外,对教师的惩戒权应给予明确的界定,教师们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有一定的限制权利。法律和舆论对教师的支持不仅是为了教师这一个群体,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

今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等5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明确了8种“校闹”行为,促进现代化综合治理体系建立,为教师和学校搭建了防护屏障。而依法治教的实践,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修订等呼声也为教师从业环境的改变带来了希望。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也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受到的压力是社会矛盾的折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元涛认为,社会对学校的关切,对教师工作的某些质疑,其实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以前,家长为生计而奔忙,通常对教育的关切度低,兼之相当多的家长并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教育,因此自我定位为“不懂教育”,自觉地把教育的事务交托给了学校和教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普及化的到来,家长群体中越来越多人接受了系统完整的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家长、社会对教育的关切很多时候会演变成为对教师具体教学工作的挑战甚至质疑。基于此,只是笼统地呼吁尊重教师是不够的,我们至少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上进行改进。从外部讲,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主动推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厘清教师专业的工作边界,不能把教师工作泛化到无所不包的地步;要参照对“医闹”问题的处理,建立对学校、教师的保护机制,在家校冲突发生后,要有专业的干预,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处理教师来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从内部讲,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也要逐渐强化自身专业建设,对待教育教学,要在超越常识水平的意义上作出判断,给出建议。教师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需要知识、智慧、情怀的专业。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及其自我生命自觉、角色认同等,都应该在“专业”的框架中得到确认。

去年,副省长成岳冲带领调研组先后赴温岭市、淳安县开展蹲点调研,深入剖析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提出要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增量”文章。进一步优化各地学校布局,确保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状况、生育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等相适应。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存量”活力。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试点,盘活现有教师编制存量,解决结构性短缺和区域性矛盾,有序推进教师合理流动。做强师范教育,把好师资“源头”水准。提升培训质量,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提升基层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水平,打造一支敬业又专业的教师队伍。落实教师待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按照教师法和中央文件有关规定,督促各地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明确“不低于”的标准和统计口径,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

成岳冲强调要切实为教师“减负”,从物质上、情感上、心理上予以关心、理解和支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避免简单地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尽量减少教师从事与教学无关的超负荷工作量,精简优化各类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