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5月31日 星期

成为麦田的守望者
——基于融合教育的边缘儿童干预策略研究

□杭州市滨江区官河锦庭幼儿园 舒秀珍 邢 昊

幼儿园里存在着一些边缘儿童,他们往往在医学上不被真正界定为“特殊儿童”,却处于自闭、多动、感统失调、语言发育迟缓等多种问题的边缘。边缘儿童管理给幼儿园带来很大的挑战,也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虽然这些孩子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他们同样具有被关注、被接纳、被满足的需要。通过对幼儿园13个孩子的跟踪研究,本文试图以融合教育的视角对幼儿园存在的边缘儿童行为进行归纳,在一定范围内追溯其原因,并进行一定的干预与指导,促进边缘儿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边缘儿童的行为表现

1.兴趣范围狭窄和行为模式刻板

很多时候,边缘儿童对其他小朋友所喜欢的游戏或玩具都不太感兴趣,而是特别喜欢玩一些非玩具的物品,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其他特征。边缘儿童对于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不符合其以往刻板认知规律的事物表现得非常抗拒,拒绝对新事物进行探索。

2.语言交流明显困难

边缘儿童或轻或重地存在交流问题。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常常不看你的眼睛。你问他什么,他也根本不会回答你的问题,而是一直重复自己的话,自言自语。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3.由内而外的游离状态

边缘儿童在幼儿园爱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与同龄儿童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在集体活动时,边缘儿童也没办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内容,常常“神游天外”,有时甚至会走出集体活动范围、走出教室,从内而外地游离于群体之外。

4.难以抑制自身情绪

边缘儿童的特殊行为往往伴随着情绪上的异常,他们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有时表现得异常脆弱胆怯,有时却张扬暴躁,出现攻击行为。

要注意的是,边缘儿童个体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可能兼有上述行为,也可能只表现出其中一两个特点。

二、边缘儿童成因分析

1.儿童自身气质类型与可能存在的器质性损伤

儿童的气质类型是与生俱来的,它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行为风格。抑郁型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同伴交流表现出胆怯和退缩。高反应型的孩子容易对外界产生焦虑和恐慌,时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难养型孩子的心理状态倾向于消极,易引发攻击、焦躁等问题行为。

在实践调查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家长将孩子的边缘行为归因于幼时的器质性损伤,如早产、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但在缺乏医学论证的情况下,器质性损伤是否会带来这样的结果,答案是不明确的。

2.普通教育方式无果后的“放养”

与慢热型孩子不同的是,边缘儿童的边缘行为是长期的,也是一般教育方式难以改变的。这就导致一些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幼儿教师深感教育压力大。很多时候,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收效甚微。在这种无助感的促使下,一些教师由于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等因素受限,也许会选择“忽视”与“放养”,使边缘儿童游离在教师的视野之外,引发了恶性循环。

3.家长干预的缺位和不当

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和干预是非常重大的,家长对孩子干预的缺失和失当也是引发儿童边缘化行为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长因为主观原因或客观环境制约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对忽视,认为整个教育过程理应幼儿园来完成;另一些家长迷失于纷繁复杂的“教育理论”之中,干预方式和核心理念与幼儿园脱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困难。

三、融合教育视角下的边缘儿童干预策略探究

1.转变观念——以“关怀”为核心的融合教育观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很多时候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不明白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含糊不清的认知中将边缘儿童划归为不听话、脑子笨、最调皮的群体,用负面语言给这些孩子“贴标签”,造成边缘儿童在群体中更彻底的边缘化。这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最终引发师幼之间的情感断裂,教师与边缘儿童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职业责任”,教育中的爱与关怀再难展现。

教师应将自然发生于人内心的“善良”和“爱”作为教育的基础,从人最基本的需要和需求出发,认识到个体情感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教育寓于人与人情感交流的关系网络之中,与孩子形成情感上的彼此需求,用关怀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

2.巧用方法——以“多元”为核心的融合教育方法

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边缘儿童的气质特点,给予不同的反馈。如边缘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通常保持静默、思想游离和社交退缩状态,教师可以抓住他集中精神的瞬间点进行积极强化,帮助理解正确行为,同时增加强化过程中的肢体交流,增添肢体间的情感传递,并给边缘儿童留足接受正强化的时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群体活动中对边缘儿童的表扬,消除同伴对他们的偏见,在班级中建立“班级共同体”的观念,让每一个孩子都对班级有认同感,对同伴有友爱心,传递合作友爱、互帮互助的交往理念,减少正常孩子群体对边缘儿童群体的忽视。

在区域游戏、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观察边缘儿童的社交行为,在边缘儿童倾向于退缩或者无从加入时帮助他们及时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引导同组儿童主动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

综上所述,无论是巧妙灵活的强化方式,还是在游戏情境中的积极助推,都为教师提供了解决边缘儿童教育问题的多种途径,也充分给予了每一个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发展空间。

3.家园协作——以“支持”为核心的融合体系

边缘儿童融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样也是需要多方支持的过程。但由于边缘儿童表征的多样和医学上的临界,很多家庭养育者对这个问题保持消极、敏感、抗拒的态度。教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对委婉的态度,不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倡导家园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协作,以维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统一性和融合性。特别是在帮助边缘儿童确立规则的过程中,家园协作的断裂极易造成儿童理解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脱节,很容易使教育结果发生偏离。

同时,教育系统也应给予幼儿园支持与帮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一线教师学习和了解边缘儿童的特点与正确的干预方法。鼓励建设更健全、更具科学性的园外检测、干预机构,帮助家长获得更专业的指导。社区也应进行宣传、指导,让家长、教师、社会形成互相支持、层层递进的融合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边缘儿童的融合教育。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