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5月20日 星期

让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成为孩子成长的基因
——宁波外国语学校探索本土化STEM课程纪实

□本报记者 叶青云

进入5月,宁波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高婉馨格外忙碌起来。她和同组的其他3名小伙伴正忙着调试和改进本学期STEM课程的成果作品“晚自修管理器”,打算申报下个月举办的宁波市第四届中小学创客大赛前期遴选。事实上,学校正在完善的小制作不止这一件,许多学习小组都摩拳擦掌投入到这场竞争中。

“学生的积极性来自STEM课程带来的科创意识。”学校STEM教育小组组长、科学教师陈赛玲告诉记者,在该校,STEM教育不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而是作为独立学科、作为必修课进入每名学生的课程表。今年4月,在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我省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种子学校名单上,宁波外国语学校作为新增学校赫然在列。

宁外的STEM课程经历了引进到本土化开发与实践的过程。2016年,该校学生和姊妹学校新西兰奥克兰默里湾中学的学生一起,上了一堂视频连线的STEM课。陈赛玲和她的同事们见证了学生从懵懂迷茫到兴致勃勃的转变,“从那时起,STEM正式进入宁外初一学生的课堂”。

常态化课程,STEM意识深入人心

起初只是一堂课的尝试,后来慢慢变成6周6课时的项目化体验,如今已是初一全年级铺开的8周16课时完整学科。“学生说每周只上一节课太不过瘾啦!”陈赛玲直言,STEM课离不开头脑风暴和动手实操,一节课40分钟时间往往让学生觉得刚进入状态就戛然而止,意犹未尽,因此学校决定把STEM课调整为每周连上两节,并与劳技课的课程安排做了统整,即半学期集中上STEM课,半学期集中上劳技课。

在两间专用的教室里,陈赛玲小组另两名成员——信息技术教师蔡立维和科学教师徐超正分别给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上同一堂STEM课。“小班化”成了继“两课联排”后该校STEM课程的另一个关键词。一个班的学生,按照学号的单双分为两个班,每个班又分成四人一组的6个小组,这是宁外STEM课堂的基本形式。学习过程分为8个步骤:预热、想象与提问、计划与设计、制作测试与改进、汇报与评价、调研、反思、展示。“大部分的过程包含了让学生讨论和分享的环节,小班化正是为了给他们留足表达和展示的时间。”蔡立维说。

“与一些学校把STEM教育放在社团活动或小队活动中不同,我们尽量把所有内容都安排在课时内,这样教师可以做到全程监控,关注度更高,学生在课内解决了问题,也不会加重课后负担。”徐超表示。

学校的STEM课程是项目主题式的,每一组最后都会呈现自己的作品。这其中,有成功的,当然也有失败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我反思表,把研究的过程、对自己的评价、对合作的想法细细记录下来。其实结果怎样,对于陈赛玲们来说并不是评价学生的标准。他们最乐意看到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树立起的创新意识:“不论他们将来从事哪方面行业,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就包括了他们今天所学到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

现在,宁外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已经习惯了通过立项、研究、论证、实操去解决,不仅是课内,还延伸到了课外。初一学生张可愉和她的同伴们就在假期里做了这样一件事:当地一个老小区,居民一直为缺少晾晒场所发愁,学生们获悉后组队进行了实地考察,讨论出可行方案,并在一片空地上搭出了手工制作的晾晒架,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本土化教学,立足学生开发项目内容

“如果仅仅是‘拿来主义’的课程,势必‘水土不服’,也没有可持续发展性。”陈赛玲、蔡立维和徐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开会,或利用假期去省内外参加相关培训、取经,目的是商讨如何把“舶来品”课程本土化。经过多次研磨,2018年9月,宁外自主研发的STEM课程“水的净化”诞生了。

宁外校园很美,像一座大园林,校内天然拥有两个大湖——濯缨湖与浩汇湖,学校还与宁波东钱湖水厂毗邻。这为课程的研究项目提供了非常有优势的载体。“水的净化”就以净化濯缨湖的湖水为目标。学生们通过查找与分析我省供水现状及应对方法、常用净化水方法、饮用水指标、检测方法这四部分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制作解决。

“第一学期‘水的净化’项目是一次所有人做一个项目的通识性尝试,到了第二学期,‘智创校园’项目就给了每组学生自由立项的选择权。”蔡立维说,“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只提供给学生每堂课的任务单,至于具体内容,完全来自学生自己——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项目,自己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在“智创校园”项目里,学生们交上来很多令教师也意想不到的作品,除了“晚自修管理器”,还有“火焰报警器”“自动开关窗帘装置”“自主收作业机”“雨滴报警器”,等等。“每个学期的项目主题都是不同的,任务单和课程推进也会不断完善,但内容会一直选取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且与其他学科知识能够融通的。只有解决真实情境下的真实问题,才能让他们更有积极性。”徐超说,“由于课程内容是立足学生自身的,所以教师不会做硬性要求,学生如果在项目论证中途发现方案不可行,随时可以‘另起炉灶’。”

在经历了一次一次的失败重来后,高婉馨笑着说:“我现在的抗挫能力可强了,不仅在STEM课上,在其他学科上也是。”同班同学胡书源本来是个思维天马行空的男孩,总是出一些“脑洞大开”的点子,做着做着行不通,就放弃了,“学了这门课后,我才知道,只有想象没有论证是没有用的,这让我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变得更加严谨、脚踏实地”。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