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思想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5月10日 星期

让孩子看世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本报记者 黄莉萍

出国研学旅行该“逛”什么地方?仅仅是世界闻名的大学、景点、博物馆?

中加菜场之PK、加拿大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加拿大动物保护措施研究……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校长王红用这样的一串项目名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还可以是菜场、超市、垃圾站、野生动物保护区……”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长三角国际理解教育联盟论坛上,王红骄傲地展示了该校学生走进加拿大各种生活场景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成果,“孩子们通过对中加菜场管理、垃圾分类、动物保护等做法异同的研究、分析,最近还给杭州市的相关管理部门提交了他们认为更好、更实用的规划以供参考”。

从区域理解到国际理解

“小朋友呀,小朋友呀,大家一起来玩游戏……”这首名为《喜鹊钻篱笆》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也是小学二年级音乐课本里的经典曲目。然而,怎样把经典翻新,让歌曲变得更有趣?

杭州市南肖埠小学音乐教师任咪用了一个小妙招:通过空中课堂连线的形式,让贵州的彝族孩子边舞蹈边为杭州的小伙伴讲解其中的彝族风情;让杭州市南肖埠小学、上海市普陀区联建小学和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分别用杭州话、上海话和成都话演唱它,并用各自家乡的传统游戏作为基础重新编舞演绎它。

这节主题为“行吟家乡——《我与世界》”的国际理解教育课例,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刘世清的好评:“中国有56个民族、80多种方言,这节课让孩子们看到了不同地区的方言和文化,真切地感受到了差异。这其实就是一种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做法。”

“简单来说,国际理解就是跨文化理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开放、发展的态度,正确认识全球化条件下不同文明的关系,认识自己的文化,从而树立一种文化自信。”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这样阐述他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义。

前不久,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惊动世界,世人深感痛惜。上海某小学的一堂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上,一个学生的看法打动了杨小微。这名学生说:“我了解到,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也经历过不少磨难,相信大火后的巴黎圣母院,依旧有其独特和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杨小微感慨:“为什么一名小学生的观点,比不少成年人都有深度?不是因为他的文化水平有多高,而是和他接受的国际理解教育有关。他正在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拿来”中的坚守、创新

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课程建设又该如何实现?在首届长三角国际理解教育联盟论坛上,来自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校长们分享了各自的探索。

“坚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精髓,吸纳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人类共同优秀文化遗产,才是最好的国际理解教育。”上海市闵行区明强小学校长姚凤介绍,该校有着基于千年古镇——七宝富饶的民间民俗艺术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开发的系列本土课程,也有着日立环保、热刺足球、健康与幸福等在海外引进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的专题课程,更有英伦语言文化、韩国民俗文化、美国博物馆探索等主题体验活动。

引进国外课程资源并进行本土化开发,是上海不少学校的做法。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整体引进了美国《健康与幸福》原版教材。上海市复旦万科实验学校便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校本化的整合探索,把《健康与幸福》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依次分解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并进行了本土化的二次开发。校长金悦介绍,“比如,我们在有着礼仪、口才与表达、心理生理教育等内容的拓展型课程中增加了有着浓浓中国味的礼仪活动”。

“城市理解、国际理解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课,应该是跨地区、跨学校、跨学科的交流、合作,是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研究活动。”刘世清这样认为。

“我们的校园里有中国水乡古镇街区、美国迪士尼街区、澳洲动物街区和希腊奥林匹克街区等四大主题街区。在这些街区,学生们一起创作童谣、表演戏剧、科学探究、创编体育游戏……”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教师沈萍介绍,包括该校挖掘国内外各行业大师资源的“大师”课程,整合世界上有纪念意义节日资源的环球庆典活动等,都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学习多元文化、探究专业知识、动手实践创新等活动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国际理解。

紧跟时代需求,是杭州市南肖埠小学在自主研发“走向世界”“国际礼仪”等校本课程后,升级开发“丝路春雨”课程的内驱力。校长林霞介绍,如今学校不仅有“一带一路”“一班一国”为蓝本的校本教材,有包括名著看世界、ABC绘本故事、美丽星空、小小工程师等的系列“丝路春雨”社团活动,还有“一带一路”活动月,“一带一路”访教、访学等对外交流活动。

当日,在华东师大基教所、江干区教育局等的发起下,来自上海、杭州、宁波、广州、济南等地的29所学校共同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联盟。这些联盟教育学校,将共享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丝路春雨”课程,共同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体系,并定期举行校际交流。

“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明确在新时代下中华文明存在的意义,以及它可以为世界的未来发展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杨小微认为,跨文化理解,最终是要让世界理解自己。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