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教育广角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3月1日 星期

对待孩子作业不妨多点平常心


从寒假到新学期开学,由中小学生作业而引发的话题不断,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先是今年开学前,不少学生和家长“全家总动员”恶补寒假作业,为完成社会实践开启“疯狂打卡”模式,忙着到处敲章;后有初三女生在网上购买写字机器人代写作业,因为写得太快,最终被妈妈发现,这事上了热搜后,很多人出于好奇心,开始在网上搜索写作业“神器”,进而大开眼界。不久前,教育部的一则表态也“亮”了。根据最新要求,学校教师将“不得用微信、QQ等方式布置作业”。

平心而论,这些“小事”看上去无关痛痒,但却从不同维度映射出一个现实:中小学生的作业本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现在却越来越成为负担——不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也让家长和教师深感压力重重。

据笔者了解,而今,在不少家庭,孩子的作业经常成为家庭内部矛盾和家校矛盾的导火索。不少“老父”“老母”到了深夜十点、十一点,发现自己还没有从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艰巨任务中“解放”出来,不免心有怒气。围绕孩子作业谁批改谁负责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拉锯战或明或暗,也从未消停。

在义务教育相对实现高位均衡的上海,过去几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小学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减负。坦率地说,好事要做好并不容易。如何科学地设计作业,既需要教研力量的全情投入,也需要家校的共同配合,任何的改革试点都需要一个允许试错的宽松环境。

作业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势必会磨灭孩子的学习热情,这应该是学校布置作业时尤其需要考虑的。但是,学校教育毕竟不是办工厂、建流水线,学生的禀赋因人而异,良师都是因材施教,而整齐划一、一刀切式的规定之所以往往最后难以落地,就是因为不够精准,也难以奏效。

在如何对待作业这一问题上,教师和家长不妨各退一步,多一点平常心为好。谁小时候没有做错作业、忘记带作业本,被教师批评的经历?如果大家都把作业这件小事看淡一点,不要锱铢必较,不要“规定”太多,那么,围绕作业的“结”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樊丽萍

《文汇报》2019年2月27日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