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2月25日 星期

评价本科教育质量,不应迎合功利导向


□熊丙奇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相关课题组发布了一份“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这是首个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的大学排名,因此引起公众的格外关注。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个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的排行榜,并没有真正聚焦本科教学,以及本科学生所享有的教育质量。在所选的指标中,50%以上权重关注的还是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学校获奖情况,存在唯论文、唯奖项的问题。

譬如,在评价教师素质时,其中有三项指标:师均论文数(占5%权重)、师均论文引用量(占 3%权重)、国家教学名师数量(占2%权重)。除了论文就是获奖。而以论文发表数和引用量来评价教师素质,会让高校更重视学术研究,其逻辑是,重视学术研究,就是重视本科教育,因为教师重视学术研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众所周知,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一排行指标,则将重视学术研究与重视本科教学相混淆。要知道,教师只有把学术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两者才是相辅相成的。

该排行榜还有一项“教科融合”指标,是用“与本科专业匹配的一级重点学科数量”(占10%权重)来评价教科融合。这样的评价导向会不会让高校认为“高大全”就是好呢?因为那些没有一级重点学科的本科专业,教科融合指标上的得分就会很低。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在迎合的高校兴建硕士点、博士点的功利导向。按照这一评价体系,地方本科院校怎么比也比不过综合性研究型院校。而纵观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在美国,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绝非一定逊于哈佛、耶鲁等名校。

此外,这一排行榜在评价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时,采用的指标全部来自行政评审、行政评价的“成果”。如教学改革上,有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占2.5%权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占10%权重)两项指标。这恐怕也有失偏颇。

我国大学要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除了必须扭转重学术研究、轻本科教学的办学思路,还要清除“重视本科教育就是围绕国家奖励项目、学生竞赛,组织教师去报奖、组织学生去参赛”的功利教育观。

由专业研究机构制作的大学排行榜,是对大学办学的专业评价。这一专业评价不能迎合当前大学办学的功利导向,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出发,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应有价值,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持续改善。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