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建新小学 李林美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画图能表征数的特征、运算及题意,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数学学习工具(图片)、数学图形等为其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一、画图在数的感知、比较及运算中的运用
(一)画图提升数的认识
1.帮助认识分数。在初步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1,可以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概念,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涂成阴影,阴影部分用1表示。学生据此很容易理解1这个数。
2.帮助认识小数。由于分数和小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认识小数时,对于0.1的认识就可以借助1(图形或数轴)来实现。巩固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0.2、1.5、2.0、0.7这4个数,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小数的数序。标出小数后请学生观察分类,就容易理解比1大的小数和比1小的小数,帮助学生走出“小数比1小”的误区,同时为后续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二)画图有助于比较分数的大小
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中,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判断。如3里有3个1(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上颜色),4里有4个1(平均分成5份,其中4份涂上颜色),同样大小的4份大于3份,所以4>3。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如1和1的大小比较,同样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画图来进行。运用画图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理解。
(三)画图加深学生对分数计算的理解
分数和小数的简单计算是小学三年级计算教学的两大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2=3=4=5等,画图形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加法1+3=4,学生对4与1的关系的理解,通过画图就可以轻松地理解1个1加3个1是4个1,就是4,四分之四也就是完整的1。
又如计算1-1,用画图形式呈现,学生能从图中清楚地看到从1个圆中拿走1,也就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1等于2份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是2,2-1就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减。
二、画图在周长和面积内容中的实践
(一)画图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学习是三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把周长和面积混淆在一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色笔描出长方形的周长,在视觉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即四条线段的长度和是长方形的周长。同时用色笔涂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可以轻松理解面积是长方形的平面的大小。
(二)画图帮助理解计算的多样化及各个算式的含义
1.教材中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或宽的提升练习题,涉及到逆向思考,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果只是运用公式来计算,学生往往会死记公式,无法真正理解算式的含义,而如果运用图形来理解,则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
如一个长方形的画框周长是10米,长是3米,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米?用画图教学。
方法一:先算出两条长的和3+3=6米,周长10米,减去两条长后就是两条宽的和,10-6=4米,一条宽的长度就是2米,4÷2=2米。
方法二:先求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多少(因为周长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所以周长除以2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10÷2=5米,再从一条长和宽的和中去掉一条长3米,剩下就是一条宽的长度,5-3=2米。
(三)画图加深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的理解
1.问题:用一条铁丝围成长方形(以周长是16米为例),长和宽都是整数,怎么围面积最大?
学生画出不同长和宽的几个长方形。先算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是16÷2=8,然后画出长和宽有几种可能,分别计算出面积:
学生结合画好的图计算和比较面积,能迅速得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也就是围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2.问题: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出的图形的周长最短?
通过画图发现,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长和宽相等(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三、画图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画图在倍数学习中的运用
问题:小熊有5个玉米棒,熊妈妈给小熊3个玉米棒后,熊妈妈的玉米棒个数是小熊的2倍。熊妈妈有多少个玉米棒?
由题意得知,熊妈妈给了小熊3个玉米棒后,熊妈妈玉米棒个数是小熊的2倍,借助线段图可以发现小熊的玉米棒个数是5+3=8个,也就是说8个才是一倍的数,因而明白,熊妈妈现在是2×8个,即16个,而没给小熊之前是16+3等于19个。
(二)画图在分数的简单应用中,沟通了分数和整数的关系
1.画图沟通了分数和整数乘除法的联系
如问题:有学生12人,其中1是女生,2是男生,问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如果从分数问题着手,是求12的1是多少,需要利用整数乘分数来进行计算。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分数的知识时只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因此还不能解决乘法问题。通过画图的形式,沟通分数和整数乘除法的联系,学生就能容易解决问题了。方法是把12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女生是1份,就是1,12÷3=4;男生是其中的2份,就是4×2=8。
2.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即总数不同,具体对应的几分之几的数量的多少。
问题:小明有12颗水果糖,吃了其中的1;小亮有16颗奶糖,也吃了其中的1。他们吃了糖的颗数是一样多的吗?三年级学生在比较分数的大小后,会认为是两人都吃了1,那么两人吃的一样多。通过画图,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