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 朱 铭
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习作训练更是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尝试将古诗与习作两者结合,以“古诗还原”为重要策略帮助低段学生较为自然地实现从写话到习作的转变。
一、“古诗还原”的定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的作文被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写话、习作和写作。低段学生一开始接触写作,主要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写“想说之话”,这被称为“写话”。进入第二阶段,要求学生进行习作练习,除了写“想说之话”,还要遵循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当学生进入三年级,习作的要求跨越了几个层级,这种转变给学生习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他们开始畏惧写作,更有甚者开始排斥习作。
“古诗还原”是有选择性地对小学阶段必备古诗进行还原以促使学生适应习作。低段学生接触习作的机会很少,脑海里还没有形成习作的概念,因此适当的小练笔显得尤为重要。古诗的语言凝练隽永,短短几个字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品析古诗时只有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采用还原古诗的方法,既能拓宽学生习作范围,又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是实现学生从“写话”到“习作”转型的有效途径。
二、 “古诗还原”的流程
要想达到“古诗还原”的目标并不容易,古诗原本就是学生的理解难点,要想通过“古诗还原”完成从“写话”到“习作”的转变,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流程。
1.充分的预习准备。要在一堂课上完成诗歌的赏析、还原,课堂压力非常大。为保证课堂效果,需要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大致了解诗歌含义及写作背景,为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以说带写,鼓励表达。很多时候,学生能用语言完整表达一件事,却不能用文字对其进行表述。而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了解诗歌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互相交流,再请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展示,在表达的过程中丰富故事,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3.降低评价标准,鼓励动笔。学生一开始还原古诗,必定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适当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允许学生出错,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不躁。
4.自评自改,引发思考。习作完成后让学生自行修改,判断“古诗还原”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做到了教师的要求。进而组内交换修改,保证每篇习作有两个以上成员修改。最后再由教师修改,习作经教师批改下发后,不仅本人要看,负责修改评价的同伴也要看,找出教师评价与自己评价的差异,以此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5.欣赏摘录。将自己的原作与修改后的“古诗还原”作品对照后,学生体会到了进步,增强了习作自信。这时候,再由教师推荐或学生自由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习作,供全班同学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作品,说说什么地方可以改进,什么地方可以吸取经验。优秀的作者必定是一个挑剔的鉴赏家,学生从欣赏他人作品入手,摘录好词佳句,相互取长补短。
6.打印展示。在教室专门设立一个展示区域,教师将每节课的优秀作品统一打印并展示,供学生欣赏品鉴,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此外,班级周报和月报也是习作展示的平台。学期末,还可以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三、“古诗还原”的策略
“古诗还原”要求教师对诗歌进行透彻的文本解读,明确习作目标,定好习作框架,尽量使学生每一次“还原”都有不同的习得,真正做到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诗歌还原最终达到语言的习得,在还原诗歌中强化语言文字运用。
1.抓关键词 以点铺面
将典型字词作为习作资源,让学生感知、积累、生成一些精要有用的写作知识和方法技巧,有效实现读写迁移。如杜甫《绝句》一诗中出现大量色彩词汇“黄”“翠”“白”“青”,这些字在诗歌还原中如何处理,怎样将画面美通过叙述进行展现,如何把这些画面进行串联,这样的景色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习作技巧。又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挂”字用得生动形象,如何表达才能展现“挂”字的精妙?教师可以以此展开教学。
2.古诗补白 展开联想
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有的诗歌往往只出现主旨,却没有留下详尽的内容,或者在描写中刻意留白,给大家思考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精彩的留白,依托古诗语言找准训练点,植根于古诗,练写于诗外。还可以根据古诗的插图进行补充和扩写。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其中有一句诗词“雪上空留马行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简简单单的一片雪地、几个脚印,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这样的画面时他的心情如何,由此联想人物心理。
3.对比描写 突出中心
用对比激活情感,能加深学生体会。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体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和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动一静体现景物的画面美;如“去年共倚秋千,今年独倚阑干”,一欢一悲的画面传达诗人惆怅之感;又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物是人非的场景中感叹岁月流逝。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写作。
4.联系生活 激发体验
在进行“古诗还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有兴趣表达。比如面对咏物诗时,梅、兰、竹、菊皆是大自然之物,也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争当观察员,把自己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如梅花坚毅、荷花高洁……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作为学生还原古诗的素材,使学生在习作时做到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