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2月22日 星期

新型家长会的探索与实践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朱晨逸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手段,通过召开家长会,使得学生、家长与学校三者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以往的家长会模式,容易让学生和家长感到紧张焦虑,不能真正达到召开家长会本应达到的目的。因此,探索新型的家长会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长会现状及弊端

1.时间固定,学校安排,家长配合

目前,大多数学校家长会的开展,均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于期中考试前后举行。这样的时间安排,便于教师告知家长从开学到期中这半学期以来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情况等,便于教师、学生及家长在后半学期及时做出规划调整。家长会召开时间一般由学校提前几天告知家长。但总会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不能按时参加家长会,从而失去了一学期唯一一次了解学校和自己孩子在校情况的机会。

2.内容单一,教师主导,家长倾听

现在的家长会一般由教师主讲,家长只负责坐着听。教师讲的内容一般是班级整体学习情况、中期学情检测情况、个别学生进退步情况等。然而,教育要求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就目前的家长会来看,教师主要关注的还是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这样的引导下,家长也会更关注孩子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孩子身体素质、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等的培养。

3.形式呆板,教师讲解,家长听从

家长会的流程一般是班主任对班级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上半学期的班级活动、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及期中考试情况等的介绍。之后,各学科教师轮流上讲台,讲述他们所教授科目的大致情况,进行表扬、批评等。然而,无论是受到表扬抑或是批评的学生都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会被遗忘。这样的家长会并不能让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新型家长会的探索

1.做好前期准备,合理安排会议

学校应提前两周至三周将家长会的信息发送给家长,并要求家长及时反馈,以便家长提前做好准备,空出相应的时间。对于无法调整时间的家长,学校应统一做好备选时间安排,补开家长会,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家长都能及时参与。

2.充实会议内容,形式灵活多样

首先,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介绍,突出每个学生的长处。

家长会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动手能力及思想品德进行全面介绍,让家长发现孩子独特的优点和亮点,以此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形式灵活多样,师生家长共同参与。

家长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让家长“主导”家长会。如开展一次“经验分享型”家长会,使得家长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一些育儿的方式方法,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生也可以作为家长会的主角之一,与家长共同参与“情感体验型”家长会。这类家长会一般以亲子活动为载体,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互相增进了解,家长在活动中感悟出育儿良方。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定期组织召开线上家长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提出问题以寻求解决对策,也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

三、新型家长会的实践

为增强八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最后一个儿童节暨少先队离队日当天,笔者组织了一场亲子家长会。此次家长会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提前两周向家长说明此次活动,并请家长安排好工作,尽可能来参加。

(2)培训学生主持人,让学生排练家长会上要表演的节目。

(3)让学生和家长提前准备好给对方的一封信,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份有意义的礼物。

(4)准备好水果零食及游戏道具。

2.实施阶段

家长会具体流程如下:

播放视频—主持人开场白—男生集体舞—女声独唱—亲子游戏之夹气球—吉他独奏—健美操展示—亲子游戏之你比我猜—情景剧—女生集体朗诵《当你老了》—亲子游戏之默契大考验—亲子互送信件—家长赠予孩子礼物—班主任总结—主持人结束语

开场前所播放的视频内容主要是学生在七八年级时参与的一些活动剪影,播放视频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两年的成长。

中间的一些节目有集体表演的,也有个人表演的。集体节目所有的男生或女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们展示自我,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身体素质、个性发展等也同样重要。

亲子活动“比”的是亲子之间的默契和了解程度,设置这类节目是让家长和孩子意识到互相了解、互相理解的重要性;而家长赠予孩子礼物——从小到大的照片合集、母亲制作的发饰、父亲用过的钢笔……这一充满仪式感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关爱,意识到进入青春期意味着走向成熟,肩上也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反馈阶段

亲子家长会结束后,笔者请学生和家长分别写下了自己的感悟。从他们的感悟中可以发现,此次家长会的目的基本达成。

总之,如何召开家长会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探究新型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校与家庭更有效地沟通交流,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