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月9日 星期

探求推进中小学美育“路线图”
——访美学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

□本报通讯员 俞寅琳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这是个实践问题。”作为从事美学研究四十载的知名专家,杜卫干脆地为“美育”定下一抹底色。杜卫说:“美育以恢复和发展人的感性为任务,美育的理想或者说目标是人性的完满,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美育就是用情感体验的方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杜卫认为美育有三个维度,第一是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是拨动人们心弦的;第二是作为“人格教育”的美育,是培养道德人格的;第三是作为“创造教育”的美育,是生发个性的。《悯农》如果是德育课,过程基本是动之以情,目的是晓之以理。美育课则有所不同:动之以情就是目的,同情心是教学的落脚点,而丰沛的同情心正是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德育、美育不能互相替代。

美育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杜卫认为,首先孩子要把情感投射到艺术(审美活动)里面去,慢慢受到艺术品(审美对象)的熏陶,来改变他们的情感,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移情是个双向的过程。但在当下的艺术课堂中,此类的移情太少。学生的情感没有被激发,他们没有全身心地进入艺术活动中去,没有受到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没有改变情感,因此,艺术教育的作用没有实现。语文课堂中这种情况更普遍。教师只顾指导学生机械地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赏析支离的字词句,提炼艺术特色,学生甚至连原著都没有读,何谈移情。

“感动就是价值。一部作品能感动学生,学生受到了感动,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美育价值。”移情就是这样实现的。“语文课有没有完成任务?首先看学生们被感动了没有,对一部作品产生共鸣了没有?产生共鸣才是完成了任务。”杜卫在大学教文学史时,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有些学生根本没读过《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但考试成绩很好,而读过的人,特别是被感动了的学生,成绩反而不如那些背诵标准答案的学生,因为读过原著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感知与认识,坚持要说自己的感受,自然就偏离了预设的标准答案。

美育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科学推进?美育的三重内涵如何体现?如何让美育成为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针对这些问题,杜卫提出五大关键点:

一是改变观念。美育是有价值的,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不仅仅关乎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乎他具备人文素养、丰富的创造性,直接影响人一辈子的幸福。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感性本身缺乏充分肯定,或在关注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忽视了美育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的积极作用,这都需要改变。

二是发挥各类课堂的美育效能。“美育是渗透性的,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广泛存在于学校课程的方方面面。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的理念要转变。美育不仅仅是音乐、美术、书法教师的事。”杜卫强调。如语文课时量最多,伴随学生十五年的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超过六成是文学作品,任课教师要时刻思考有没有完成美育任务,除了要考虑基本的语言文字,阅读、写作能力实用价值以外,也要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课堂的美育效能。

三是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教师,尤其是艺术教师的美育素养,让杜卫深深担忧。现在的教师缺乏美育的观念,更缺乏美育的方法。艺术教育并非为了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而是旨在培养学生们丰富的感性、良好的人格、发达的创造性,指向他们的审美素养。杜卫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艺术课堂的问题:“现在的很多艺术课堂教学违背了美育、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学生并非在学艺术,而是在学艺术知识,或是单纯在学艺术技术。”

四是完善美育课程设计。目前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杜卫多年呼吁要将课程设计引入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他认为,当下的艺术课程比较陈旧,很难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美育的规律是由浅入深,而美育课程在设计上就需要找到孩子身边最浅显、最简单的元素,帮助孩子由浅入深地走入艺术。在艺术家资源充裕、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学校应该开设大量的艺术课程。比如舞蹈、电影、戏剧、电视、设计、园林等,都应该进入中小学课堂中。教师关键是能为学生投入艺术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接触健康的、高雅的艺术。

五是善用社会资源。部分城市资源丰厚,艺术类社会场馆林立,完全可以将小学生、中学生的艺术课堂搬到博物馆中去,接触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精粹。比如杭州的学生可以到各个博物馆了解伞、扇、剪刀、铜艺等艺术元素及形式,领略“美”的渗透力量。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学校也不必一筹莫展,比如农村学校大可就地取材,选择年画、剪纸、地方曲艺等,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走进课堂,而这些本土“大师”也愿意培养后代传承手艺,更可以借机挑选传人。所谓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也可探索出自己的一方美育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