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

普通高中新课改走班制背景下课程群设置初探


□杭州市夏衍中学 蒋潇潇

一、现状与困惑

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学分制”,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则要求采用领域化、模块化的形式。在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地域特点,调整和充实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合理地开发设置校本课程,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完整课程结构体系。

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1.学校。大部分普通高中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课程的领域化、模块化;不懂得如何去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无法构建与大学课程相衔接的课程设置体系。有些学校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或者把选修课扭曲为应试的复习课。这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违背了教改的初衷。

2.教师。选修课程相比必修课程而言,更深、更广、更细、更活,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教师自行开发课程资源时,需系统性地建设成选修教材、选修模块。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讲浅了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的高考,讲深了课时又不够,达不到预计的效果。

3.学生。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大和加深,抽象思维能力及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的发展,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与教参上的现成答案,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基础毕竟不同于大学生,还需要教师去引导。

二、思路和探索

1.课程群设计的指导思路。夏衍中学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征等因素,围绕“重视学生品格力,以专题活动、主题教育落实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博爱的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力,以多元课程和分层辅导落实学习教育,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能力;重视学生生活力,以多样的活动和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生活品质的态度与能力,努力构建“基础核心、素质拓展、专长创新”三层级课程,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

2.课程群的目标。学校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科目和课程层次的可选择性入手,逐步形成了基础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长创新课程的课程体系,满足每个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3.课程群的实施路径。实行和发展走班制、充分发挥走班制优势,是普通高中实施特色发展、建设课程群的主要途径。走班制为学生提供了接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最佳平台,让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培养。

三、措施和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成立课程开发、实施、保障三个分小组。由学校分管副校长担任小组组长。各小组分工合作,搞好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实施以及课程培训等工作,确保课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课程实施的岗位责任制。落实开课教师、班主任的相应工作职责,建立选修课的家长、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参与情况纳入班级和班主任工作考核、教师开课情况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并进行适当奖励,以此激励师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2.改变授课模式。在选修课教学中尝试多元化授课方式——合作学习、互动探究。这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帮助,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优化课程管理。制定课程方案、制度。制定如《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方案》《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利用校外资源开发选修课制度》《普通高中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能力培养方案》等制度文本,建立课程实施规划,指导学生选课,推动课程有效实施。

提高课程教学规范,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的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设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考试原则上由学校统一命题,学校负责监考、评卷,给出考试分数,教学处对教师的监考、评卷进行督导和抽查;考试内容包括纸笔考试、实验操作、活动探究、作文、小论文等内容,其成绩由任课教师负责记录和评定;完善学分认定制度,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情况评定。

4.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制定如《普通高中课程评价办法》《普通高中选修课管理与评价制度》等,完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改进功能: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相同或类似课程,由多位教师申请,有条件的可以提供试讲试听,让学生选择教师、选择课程,优者胜出。同时,对选修课的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受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建立以教学增量为主指标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来监控分层分类全面走班成效。

5.加强教师研训。针对课程特点,组织课程理论、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术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如让教师了解学生经验知识是怎样建构的,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内容的探究实践等,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专业素养。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交流;利用校园网、学科网站、电子邮件、博客以及教师读书报告会、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等,建立专业分享机制等;开展校本项目培训活动,建立促进教师反思的机制,使之有利于教师对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进行系统整理。

6.开发课程资源。规划课程实施全局,立足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规划全校的课程总体设置;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开发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明确课程开发流程,制定“课程评估—确定目标—资源开发—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的课程开设的基本程序,并将其纳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7.盘活课程设置资源。从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师、学生以及区域资源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课程开发实施的联动机制,促进学生选修课程的顺利开展。聘请外校专家、利用校外资源开设兴趣特长类和职业技能类课程,提高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开放性和活泼性。课程资源除了素材性资源外,还有条件性资源。加大教育投入,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培养、课程开发、活动开展等软件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