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2月7日 星期

给幼儿“适宜”的教育


□朱建人

近年来,“给孩子适宜的爱”这句话在幼儿教育阶段十分流行。何为“适宜”,就是“适当”“适合”的意思。不难发现,这句口号是针对当下学前教育的不适当和不适合提出来的。具体来说,时下学前教育的“不适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超前教育。由于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激烈的教育竞争,年轻家长普遍选择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而这种超前教育主要以知识的识记和才艺的训练为主要内容。这样的教育恰恰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发展和社会性的习得。这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而那些过早的知识记忆和才艺训练往往是以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尽管从表象看来,有的孩子被“教育”得超乎常人,但到了一定年龄,很快就会“泯然众人矣”。心理学上有一个“成熟理论”,实验表明,超前习得技能的儿童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比自然习得技能的儿童要高出许多倍。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由于过度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受阻的隐性代价尚未计入。

二是游戏缺失。由于家长陈旧或是错误的教育观念,现在有不少孩子缺少无忧无虑玩耍游戏的机会,即便是一些比较开明的家长,也往往会规定孩子去完成由成人设计好的游戏活动,常常不顾及幼儿自身的需求。其实,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其体能的发展、智慧的开启和社会性成长是同步完成的。可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时期缺失玩耍游戏的经历,其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和思维发展会存在严重缺陷。这种缺陷不一定在儿童少年时期明显表现出来,却可能伴随其一生。

三是过度呵护。由于社会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由此引发了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保护。这种保护让孩子逐渐丧失了在自然生活状态下自我保护和学习的能力,其社会性发展也因此滞缓。这种状态在幼儿时期或许并不明显,一旦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凸显出来。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和社会性发展不良往往与其早期生活受到过度保护高度相关。

有人认为,当下的学前教育主要是把握好“度”,只要“度”把握好了,就必定有好的效果。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问题并非在于“度”的轻重,而是教育理念的科学与否,或者说“适宜”与否。由于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所谓的“度”也是很难掌控的,也缺乏一定的普适性。

学前教育首先要明确的是教育的“目的”在哪里,这个“目的”能否通过适当、适合的教育来实现。如何做到“适宜”的教育?我以为,归纳起来体现在一个“玩”字上,并且是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真玩”。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可见,依照儿童发展规律,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生长、自在生活、自主发展的时空才是适当的、适合的。我们的儿童需要在自主的、充分的玩耍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才会与这个世界建立真实的联系,才能在变化愈来愈快的未来社会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