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19日 星期

作文教学三问


□王崧舟

作文教学最怕什么?最怕学生写不出。为什么?大部分是因为他们缺乏生活。没有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作文自然言之无物。想想也是,现在的孩子哪里还有什么生活!有一个词颇能说明当下孩子的生活状态,那就是“圈养”。孩子们的生活内容是被父母设定的,周一到周五,自然是上学、读书、放学;周六和周日,自然是兴趣班、辅导班,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记录孩子们的充实生活。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组织一次秋游,写一篇游记;组织一次野营,写一篇感想等。那么,我想问的第一问是:写不出真的是因为孩子们没有生活吗?我发现了一个更奇怪的现象:孩子们所写的作文大多指向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非常态生活。其中,非常态生活包括亲子游戏、文艺演出、外出旅游等。非常态生活是稀缺的、少量的,而在我们的观念中,所谓的缺乏生活,指的正是这类非常态生活。但是,非常态生活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吗?当然不是。非常态生活是孩子生活的主体吗?当然也不是。

其实,教师们之所以认为孩子们缺乏生活,一半是因为他们将生活窄化为所谓的“非常态生活”,删除了大量的、经常的、基础的“常态生活”;一半是因为他们将生活拔高为所谓的“有意义生活”,而将那些看似“无意义生活”抛于九霄云外。如果真是这样,孩子们可写的生活当然是少之又少、空之又空了。

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问:作文一定要写有意义的生活吗?什么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孙绍振先生在《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超越自我》一文中指出:“在有些人看来,孩子们的生活不是生活。在他们感觉中,生活是一种本质的真,是伟大的、光辉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太渺小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写不出有意义的生活呢?这就是我的第三问。在我看来,真感觉、真性情就是作文的意义所在。即使你通篇在写崇高与伟大,如果写不出自己的真感觉、真性情,那样的作文依然毫无意义。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和美感的》一文中写道:对于生活,你至少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态度对待之,一为科学的,像植物学家那样;一为实用的,向木材商那样;一为审美的,像画家那样。对于作文,我们当取哪种态度才是可行的?我以为,像画家那样,以审美的态度去觉知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当是最为可取的。因为只有这种态度才是唯一彰显主体的,它是情感的,而且是带着想象的性质。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作文的意义所在。

作文就是将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所以,作文真的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