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8月20日 星期

给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


□本报记者 胡梦甜

这个暑假,对于象山县高塘学校、鹤浦镇中心小学、石浦镇金星学校的31名学生而言,有些特别。6天时间里,他们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大目湾实验学校体验了不一样的校园生活。在餐厅用餐时,教师细心地提醒学生用餐时的注意事项,如就餐前排成整齐的队列自觉有序地洗手、用完餐后记得用抹布擦一擦桌子等;在学生寝室,生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整理日常用品、叠好衣物;课堂上,教师们带着学生体验活力四射的啦啦操、游泳、思维体操……“大目湾实验学校教会我勇敢,教会我面对,也教会我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一名学生在活动后这样说道。

而这些都是大目湾实验学校学生的日常。在学校食堂,文明有序、安静优雅伴随着学生用餐的始终;课间时分,校园里有空地的地方都成了学生的“健身小广场”……这一静一动间究竟折射着怎样的德育张力?在校长邱争光办公室的墙上,一幅写着“上善若水”四字的书法作品似乎道出了答案。

坐落在素有“海山仙子国”之称的象山大目湾,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孕育了当地人“上善若水”的气度:闻喧享静、刚柔并济。“这是学校文化的根。”虽然是一所刚成立两年的新学校,面对的多是从外地转学过来的学生,但邱争光期许着,大目湾实验学校能成为“为孩子未来播下成功种子”的地方,学生能怀揣水的气度和品性从这里走向远方。“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身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在邱争光看来,素养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明天比今天重要。

素养比成绩重要

做完作业,认真检查;书包里放一根跳绳,每天坚持运动;见到教师主动问好……在该校,每一名刚入学的新生都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图文并茂的《学之初攻略》。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手册,为了让新生爱上这本读本,教师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书中既有可爱的尼多熊形象,还把规范、礼仪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

在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学校专门设置了两张课程表,一张指向行为习惯养成,一张指向学科教学。每一门课都融入了不同课时的习惯养成教育,如语文课设置了“我是餐厅小明星”“我的书本养护记”等内容,音乐课设置了“你的名字叫什么”、礼仪操“爱是你我”等内容。

之所以花大力气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上,邱争光有自己的考量。“良好的习惯如同大厦的根基,根基不牢,一旦遇上风浪,大厦就会轰然倒塌。”基于此,培养学生的雅容、雅言、雅行成了学校的用心所在。

课间时分,校园里总会响起悠扬的古乐,一首首经典古诗词在浅吟低唱中将传统文化因子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心中;校园里原本毫不起眼的井盖在美术教师笔下有了“艺术范儿”;每天的晨间静思,学生们正襟危坐,低头敛目,省昨思今;学校把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健美养生、朗诵演讲引入课堂,让每一个学生从小与艺术结缘……一项项与“雅”有关的德育措施,慢慢在该校沉淀下来。

“猜猜这是什么字?”课堂上,语文教师指着黑板上几个奇形怪状的象形字提问。借着阅读节,距今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走进了课堂。一年一度的阅读节,对学生而言,就是一场经典的洗礼。学生们用一幅幅稚嫩而充满想象力的画感受诗画同源的意境美,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演绎校园版的“朗读者”……

成人比成才重要

伴随着动人的音乐,偌大的礼堂霎时安静下来,孩子们将双手搭在父母掌心,触摸不再细腻的肌肤,感受父母平日里的艰辛,泪水湿润了眼眶……这是7月2日,在小学部毕业典礼上出现的感人一幕。“‘感恩父母’是学校在此次毕业典礼上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给这些即将踏上新旅程的学生上的小学‘最后一课’。”副校长侯珊红说。

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里程碑,学校都会以独特的方式为其定格。开笔礼上,新生穿上隽雅的汉服,教师现场教授“人”字写法,告诫学生要堂堂正正做人;成长礼上,学校专门筹划了一场护蛋行动,学生在48小时内小心呵护“鸡蛋宝宝”,感恩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成童礼上,教师向家长秘密要来了学生从出生到小学六年级的照片,精心制作成电子相册,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仪式感非常重要,不在于花钱的多少,也不在于排场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侯珊红说。

借着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契机,学校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在邱争光看来,一个用心体会的过程远比100个标准答案更让人珍惜,也比上几十次课更有意义。学校把整个3月定为学雷锋月,学生们在校园内外寻找向善的力量,穿上红色小马甲做文明小义工;“六一”节,每个班级代表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们成立文案策划组、美食宣传组、场地服务组等,用多种形式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一年级新生徒步松兰山,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学会拼搏、合作;学生走上街头,在百米画布上挥舞画笔,畅想中国梦,表达爱国情。

“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用健康的心态笑看风云变化,以悲悯的情怀给每个生命以温暖和尊重。”这正是邱争光期待学生拥有的受用一生的“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