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7月4日 星期

普陀“兜底帮教”特殊儿童


□本报记者 邵焕荣

“小池妈妈,暑假里记得多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要让他学会自己穿衣叠被、打扫卫生”“放假了,小健的康复训练可不能落下,口语练习、注意力练习是重点,每天都要记得做”……上周末,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卫星班”班主任王敏珠对班上的9位特殊学生进行了暑期前的最后一次家访,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布置了一份个性化的暑假作业。

早在2013年,普陀区就出台了关于加强轻度残障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随后,该区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设置4所随班就读试点学校,还加强特殊教育点“卫星班”建设,积极开展融合教育。在沈家门四小设置“卫星班”特殊教育点,正是该区推进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据介绍,去年普陀区共有78名残疾儿童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其中,随班就读41人,上“卫星班”的有11人,进入特殊学校10人,还有16人则实行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张兵雷告诉记者:“实现‘兜底帮教’,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最主要的是关照到那些重度残疾的学生。而关照重残学生,关键就是做好‘送教上门’服务。”

按照教育局的规定,送教服务一般每月2~3次,每次2~4课时,每位教师都必须为送教对象建立成长档案,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合理安排教育进度。仅去年,普陀区就累计为16名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300余次。

王敏珠承担送教上门工作多年。“我们的初衷是帮助重度残疾儿童接受基本知识教育,了解外面的世界,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她告诉记者,对于重度残疾、没有学习能力的特殊学生以“送温暖、送康复”为主,而对于仍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则更加注重“送知识”。

学生小峰(化名)虽然瘫痪在床,但仍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观察,王敏珠发现小峰对数学特别敏感,于是为他制定了以数学学习为主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第一步,从“数家具”开始,教导生活数学;第二步,在生活数学的教学中引入数学概念;第三步,在了解数学概念之后,过渡到数字加减的量化学习……王敏珠说:“虽然进度缓慢,但一段时间下来,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进步,学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此外,一些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也加强了“送教上门”服务,通过家访去打开残疾学生的心扉。“有些孩子其实并不自闭,他们与家人的沟通很活跃。”舟渔学校教师李佳玲举例说,在家访中她取得了星星(化名)家长的支持,让孩子的外婆来学校陪读,鼓励孩子与同学一起玩、交朋友。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不再冷漠和排斥,变得阳光起来。

为保证每位特殊儿童都能正常入学,普陀区除了落实特殊学生10倍公用经费制度,每年还下拨特殊教育公用经费约40多万元用于特殊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拓展免费入学、爱心营养餐和助学金等资助渠道,实施“扶贫助学”。2007年以来,该区共累计发放助学金16万元左右,共有160余人次受益,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子女入学的经济负担。

“个性化兜底帮教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会生存、会强身、会学习、会做人。”张兵雷说。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