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 兰 舒玲玲
“英国脱欧后中英贸易有哪些变化?”“美国贸易制裁对大宗商品贸易有哪些影响以及该如何应对?”“如何通过海陆联运来整合、优化大宗商品供应链?”……4月27日,在宁波大红鹰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商务合作与大宗商品投资”国际论坛上,与会的150余名境内外高校专家、学者、行业领导和企业高管谈商论道,共话“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商务环境、行业投资前景及大宗商品流通紧缺人才培养。
作为宁波市的特色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是宁波大红鹰学院依托实体学院金融贸易学院打造的国内首个大宗商品流通类专业商学院。经过七八年发展,在完成第一轮专业链建设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输出之后,新形势下,该校将专业转型发展的着眼点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宗商品商学院的国际化升格之上。
大宗商品行业面临“严峻的春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年,是中国大宗商品行业大发展的五年,但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也给大宗商品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既有英国脱欧、美国贸易制裁等引发的国际市场震荡,也有中国-中东欧“16+1”经贸合作、“一带一路”海陆联运带来的持续利好,可以说,大宗商品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春天”。
“近期频发的美国对华贸易制裁并不会对中国大宗商品贸易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会改变中国大宗商品贸易的方向。”浙江工业大学谭晶荣教授说,这也许是中国大宗商品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Simon Appleton教授甚至将当前一段时期喻为“新黄金时代”,他认为英国脱欧后,中国或将取代欧洲成为英国新的首要的贸易市场。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Michal Fabus也强调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总体的贸易投资关系和整体贸易平衡是良好的。
大环境利弊参半,给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提供了升格发展的新风口。宁波市发改委区域处处长张澄指出,宁波大红鹰学院地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连接点的宁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该校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使得该校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商务合作,特别是培养大宗商品流通国际化人才方面被寄予了厚望。
学科专业发展迎来国际化新跨越
从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建议”到发布“浙江制造对标德国工业4.0的启示和建议”,大宗商品商学院的师生们早已将学科专业发展的着眼点瞄准了国际市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周旭也在论坛上提出,中国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着“散、乱、差”的问题,中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之一是从供给侧出发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代供应链的创新研究,大宗商品商学院的师生们应在此方向上有所突破。
这些高起点、高落点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学院多年来的学科专业建设,该院不仅强化了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和经费、政策配套,还引进了一批与之相匹配的高精尖人才,致力于打造大宗商品行业的人才智库。宁波大红鹰学院坚持推进以大宗商品经济学为特色的浙江省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其中蒋天颖教授的成果荣获了2017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取得学院省部级科研奖项突破。“未来学校将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按照学校新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在省一流学科、省特色专业、市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撑下,宁波市特色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将向‘一带一路’国际大宗商品商学院发展。”校长助理蒋天颖如是说。
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起步快、步子大,该校积极响应、主动服务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2008年起已开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美学分互认班)等项目,引入国际领先的教学资源和优秀师资,以培养大宗商品国际流通领域的紧缺人才。如今,该校已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制定出国际化教学计划,力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
师生蓄力打造大宗商品人才高地
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宗商品商学院创新了应用型师资培养方式,要求专业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到甬商所、浙江大越期货等合作企业开展“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工作,以掌握行业企业的前沿资讯和操作技巧。“我们也将这种实战的思维引入到学生培养环节,采取‘理论讲授+专业讲座+企业实践’的教学培养模式。”大宗商品商学院副院长王瑞自豪地说,“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生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企业也高度认同学生培养质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学科专业建设领域的引领作用日益显著,大宗商品商学院也创造各种平台和机会,让师生们走出国门“看世界”。仅2017年度,该院就通过“优秀人才派出计划”,选派了7名教师和34名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在大宗商品商学院副院长郑长娟看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师生们的眼界更开阔了,对大宗商品行业及其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有了更准确、更深入的了解。去年,该院教师获得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和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荣誉,有2个应用型教学案例获得省级认定;专业群学生2017年度获得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3项、省新苗项目立项2项,发表学术论文61篇,获国家专利授权8项,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团队和个人奖79项,学生科创成果大幅上升,教学满意度指标在全校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