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5月7日 星期
透视高校“大数据”专业热
从“上新”到“成熟”,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汪 恒

用“坐火箭”来形容大数据相关专业近两年在国内高校的发展,并不为过。据统计,2016年北京大学等3所高校首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2017年,全国共有32所高校获批该专业。到了今年,获准新增该专业的高校则多达248所。另外,全国还有197所高职院校在两年内先后获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

大数据热让高校的相关专业俨然成了“爆款”。然而,高校如何在“上马”新专业之后,抓住机遇,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乃至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呢?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召开了一场2018大数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各方专家就大数据专业如何从“上新”迈向“成熟”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150万大数据人才缺口,新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三到五年,我国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达到150万。”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黄宜华开门见山地指出。在他看来,社会对相关岗位的需求量大,从业人员薪资增长也较快。而且企业间对人才的竞争激烈,“抢人”大战屡见不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大数据相关专业申报掀起了一轮高潮。

大数据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黄宜华说,大数据领域有三大方向,分别是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具体应用,分别对应着数据科学家、大数据分析师和大数据工程师这三种业内主要的岗位类型。“大数据是多学科融合综合性新型学科体系,更适合多方向培养和多层次培养。大数据领域不仅需要硕士、博士阶段的人才,也需要本科和职业教育阶段人才。”黄宜华说。

“目前高校在大数据专业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这三大问题:学科体系不统一、师资力量不足以及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黄宜华表示。华中科技大学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金海介绍,大数据专业与计算机学科、数据库学科、统计学科等都有相当深厚的联系,各高校在创办大数据专业的时候,往往会以本校已有的专业为基础,造成了大家在学科建设上起点的差异。黄宜华认为,师资上的缺口需要高校教师保持再学习的状态,不然就会和业界发展脱节。此外,大数据作为新增专业,尚无成熟的课程体系可循,需要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不断打磨和改进。

大数据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80所高校开设了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专业,但在中科天玑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行业总监袁飞看来,这一规模还不足以满足业界对相关人才的渴求。“这个专业有很强的行业应用特点。除了要教会学生相关知识,也要强调积累行业经验,这样走进社会后才能更快上手。”高校如何在众多同类竞争者中先拔头筹?黄宜华建议,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校,可以深耕地方产业,结合本校、本专业优势,错位发展,建立不同的学制和学位学历培养计划。

省内高校积极摸索,调动资源积蓄专业力量

我省相关高校如何看待大数据专业建设,又采取了哪些行动?本报记者也做了一番调查。浙江财经大学是省内高校中最先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去年九月首届学生入学。在学校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周银香眼中,第一届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对专业学习也挺感兴趣。再过几个月,这批学生就要进入大二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了。

今年我省共有9所高校新增了这一专业。专业的快速扩张让让周银香觉得眼前的任务更紧迫了。“作为新专业,要提高竞争力,就要练好‘硬功夫’,加快师资、课程及大数据实验室等的建设。”浙财大数据科学学院实施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做法:一方面把优秀的数据分析公司的业界人士请进课堂,举办讲座;另一方面和业界合作签订了数个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时不我待”成了眼下不少大数据专业负责人共同的呼声。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嘉兴学院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不仅从数据运营公司、行业企业中聘请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也鼓励现有相近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快自身转型。学校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柏林告诉记者:“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新专业要提升成熟度,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自身的成长和投入。”今年3月,浙江万里学院和企业合作,开设了一个含有大数据专业部分核心课程和模块课程的特色培训班。每次上课,除了50多名学生,5~10名学校教师也会一起听课。“新专业9月份就要开起来,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我们通过这种让老师像学生一样上课、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充电’。”学校软件工程系系主任金冉介绍。

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确保学生学习内容与业界不脱节成了专业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嘉兴学院在设计课程体系的时候,一方面听取数据运营公司的建议和企业的具体需要,同时也尝试改造甚至创造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课程体系,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意味着机会。”马柏林认为。浙财大积极丰富教材来源,除了引进先前已开设此专业的高校的教材,本校教师也开始主动参与到专业教材的编写中。杭州师范大学正在筹建一个大数据专业的研究所。“通过研究所和企业进行对接,将实践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以此反哺本科专业的教学。”学校理学院院长助理马国春说。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