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4月25日 星期

教育质量提升需关注的两个问题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

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 庞红卫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必然选择。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需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如何切实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质量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乡村学生外流现象日益加剧,乡村小规模学校已成为浙江乡村学校的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2017年浙江省小学6个班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点)179所,初级中学6个班以下学校31所。调查发现,对于浙江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而言,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经费,而在于师资。浙江省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编制不足,年龄老化,教学热情消退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质量将是提升浙江省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2018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开出了两剂药方: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依法提高教师待遇、编制、职称评聘等向小规模学校倾斜;二是通过互联网+教育、对口支教等方式,提高乡村办学水平。这两剂药方都是良方,但见效仍需时日。

对当下的乡村学校而言,当务之急与内生动力就是如何破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要破解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教学热情,需要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转变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重新审视小规模学校的优劣,关注到小规模学校的教学优势,并让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优势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因此,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的第三剂药方就是,借助“互联网+”,对口支教的形式进一步推进农村小班化教育与教研工作,让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充分认识与利用小规模学校的教学优势中获得职业成就感,激发教学热情、实现专业成长。

如何保障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成长

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年龄普遍偏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这些低龄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情感交流,内心是孤独寂寞的,普遍缺少安全感。这将影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忽略,感受不到爱而缺乏爱的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情绪与行为问题。有调研发现,在心理方面,65.7%的寄宿学生抑郁情况比较严重,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因此,在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关注如何保障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特别是对于乡镇寄宿制学校的低龄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陪伴,是情感与心理方面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建立安全感来减少低龄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方面问题,并增加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对于低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也应在教育教学中鼓励他们更多地与家人、同伴、教师交往,建立更加积极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获得心理支持。一个好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应该往“家+校”的方向发展,应动员学校与社会力量,发展爱心家长、爱心教师与亲情同学,通过日常的陪伴与交流,与低龄留守儿童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安全感,让乡镇寄宿制学校成为一个充满陪伴与关爱的“大家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