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4月11日 星期

基于“品德+”的大德育课程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赵春艳

2015年,江干区启动了“品德+”大德育课程。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国家品德课程为主轴,对学校的其他德育课程及德育活动进行目标、内容、途径的统整,以提高德育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的目标统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当今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品德与生活(社会)》《人·自然·社会》《小公民》《我与杭州》《少先队活动》等教材,其课程目标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核心素养总目标中关于品格与能力的相关要求,目标之间有共性。以品德课程为主轴,对以上各种国家、地方、学校德育课程目标进行梳理,使目标清晰有序,可以让各类德育课程的实施更有效,同时也使“品德+”大课程的内容及途径的整合有依有据,成为可能。

基于新目标的内容统整。通过梳理,明确了新的课程目标,就可以基于新目标进行内容的统整。内容统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合并,即对相同主题、相近内容教材再加工,为学生提供整合的、精选的教学内容。二是删减,对不同课程间重复出现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取舍,减少重复学习内容的同时形成紧密围绕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是补充,将地方教材《人·自然·社会》《我与杭州》等教学内容作为品德课程的补充教学资源,完成国家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四是重组,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对一单元、一册、多册教材内容及课时顺序作调整。

以活动为载体的途径统整。一是创新课堂实施方式。德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在于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及主动实践。如品德与社会中《红绿灯》一课,教师先围绕“认识交通标志、正确过马路、小区内行走、安全乘车”四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课前实践,再进行以小组汇报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学习,最后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后实践巩固活动,并通过雏鹰争章活动完成评价。以实践为主的课内外整合学习,需要灵活使用课时。可以采取长短课或两节联排开展主题模块学习,也可以将品德课与少先队活动等课时做一周课时甚至一月德育课时的整合。二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围绕统整后的目标和内容,将学校的德育专题活动、少先队活动、心理辅导、第二课堂、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等进行整合,设计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如茅以升实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看家乡新变化》一课时,一边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茅以升事迹展览馆,一边借助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组织开展“我和大桥有个约会,走进钱塘江大桥”的实践活动。

“品德+”大德育课程的实施,也带来评价方式的改变。从单科评价转向综合评价,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多学科统整,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可以更准确、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根据内容需要,增加同伴、家长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也能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力和评价能力,并逐步形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强化注重过程的系统性评价,将评价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有效结合,将学生活动的过程与争章的内容形成系列化。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