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3月12日 星期

创建绿色大学,推动生态文明发展


□周光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宏阔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创建绿色学校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对推动创建绿色大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创建绿色大学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应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面对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潮流,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时代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传播一定的生态文明理念、行为习惯等,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生态人才。当代大学是社会前进的灯塔,引导人类文明理性走向是其基本功能。因此,在生态文明时代,大学必须具有适应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尤其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和谐共生”生态理念要求我们:一要引导学生“和谐”发展。纠正偏颇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二要提倡学科之间的“和谐”互补。大学目前专业分类主要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两大类,受“科学至上”、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大学偏颇专业化教育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学生知识素养的畸形化发展。因此必须实现大学学科的交叉互补,课程内容的交叉组合。三是引导学生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情怀。大学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并身体力行。大学教师要向社会传输正确的行为规范,引导社会各系统要素全方位向和谐生态社会发展。

二、大学应加强生态消费教育。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前不久,我们曾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做过一个生态消费的专题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此前从未听说过生态消费一词,比较了解生态消费相关知识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1.7%。加强大学生生态消费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文化活动和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消费教育。生态消费教育可依托文化活动的平台,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养成以崇尚简朴、顺应自然为准则的适度、有节制的生态消费习惯。

三、大学课程应融汇生态元素。为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要求,有必要重新认识课程体系改革,相关课程都应融入生态元素。应结合本校课程体系特色,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注重课程融合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地方性。各高校可依托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将生态文明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使其系统化、理论化、权威化,成为各高校统一认可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应把握好专业化课程与非专业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其均有益于大学生生态情怀的培养。应倡导教师将生态理念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地方性是指大学生态教育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注重与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密切结合。新时代的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促进大学自觉践行生态使命。

四、大学校园应建成生态公园。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培养了一批文人俊杰。回望四大书院地理位置,不难发现它们大都坐落在环境幽美的山林里,书院建筑古朴雅致,优美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亦可视为四大书院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反观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大多数校园注重通过移植栽培的方式绿化校园,却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文化育人功能。为更好发挥大学对生态文明时代的引导作用,大学校园都应建成生态公园,借鉴四大书院环境的文化育人功能,培养生态人才。大学校园建成生态公园,主要通过创造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依据校园的自我定位,社会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需求,挖掘其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使校园处处彰显美丽,渗透人文美好,践行绿色环保理念。

(作者系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树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