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月12日 星期

教师:一个职业,多种角色
——杭州一群教师对职业角色的思考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人工智能已经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代替了包裹分拣员、餐厅服务员、银行收纳员、汽车装配工、新闻稿撰写人等许许多多的职业,它们不仅战胜了世界顶尖的象棋大师和围棋大师,2017年还在中国完成了4万台外科手术。虽然国外有研究表明,教师是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之一;虽然教师们暂时觉得安全了,但新时代的来临,激发了他们重新去思考——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杭州市教师发展论坛是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一项精品活动,2017年年末的时候,举办了第17届论坛,主题为“教师的角色”。论坛的入场资格只有两个:一是身份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二是工作单位在杭州十区三县。论坛的发言要求却很严苛:一是脱稿,二是有观点,三是时间只有短短的5分钟,四是只能介绍个人,不得借机为所在学校和区域做宣传。由此,在论坛上,我们往往能听到一线教师最真实的想法。

唤醒者、引路人、学习者和研究者

第一个拿到话筒的是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的徐伟利,他说自己讨厌熬夜,喜欢早睡早起。“黎明前的那段时光,也许整个世界就是我的……悄悄地起床,坐在灯下,打开新买的著作,美美享受文字的精彩而愉悦……”作为学习者的徐伟利,拿到了心理健康教育A证。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他遇见了学生的茫然。很多学生不知道眼下正在做什么,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令人感慨的是,不少学生的家长甚至还是教师。徐伟利觉得,教师首先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然后是要让学生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将来要做什么?

教育是唤醒。立志要做一个唤醒者的,还有富阳区银湖街道高桥小学的罗英。她说自己每天都在学校的各个场所——办公室、教室、走廊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她相信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引路人,目标是让学生发现一个完整的自己,为现在和将来作出规划。要成为这样的教师,前提是要尊重学生。

富阳区常安镇中心小学的徐恩更关注教师自身的修为:“教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但教师不是农夫山泉搬运工,而是要给学生平台,让他们自己成长,最终教师也在学生的需要、触动和推动下得到成长。”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徐恩应对职业倦怠症的方法是,成为一个研究者,经过19年的坚守和突围,4年前,徐恩突然爆发,频频在市、区的小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技术使用者,还是心灵导师?

竞舟小学的陈益珠在事先拟好的发言稿中,为教师罗列了多种角色: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科学方法的提供者、学生情感的点燃者、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点拨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但当轮到她发言的时候,她将所做的这些准备抛在一边,顺着论坛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指出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使用者。 陈益珠表示:“我们不可能无视或者摆脱人工智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使用iPad和手机,而家长也是80后居多,他们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远远超过我们。”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陈益珠在研究教学、研究家长之后,运用教学软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改变了教师布置作业的习惯。“人工智能为教学所用,是非常好的事情。我们要抓住这样的一个机会,与时俱进地提升,当然也要顾及技术的两面性。” 但是更多的教师非常担心陷入技术主义,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校区的韩磊判断:“我们是人,我们有情感。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但你无法在百度云上推动学生,你要用灵魂去推动。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可以通过网络矩阵马上学会格斗技巧,学会操纵武器,但他仍然需要一个心灵导师。心灵导师——正是教师将来的价值所在。” 萧山区第九高级中学的杨海丽展望,现代技术未必不能介入到学生的个性塑造上去。“如果能利用大数据提前预测学生的思想动态、行动缺陷,就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弥补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短板。”

分享者、引领者和陪伴者,但不是家长

澎博小学的来冰莹当教师才3个月,但已经对教育的本质做了很深的思考。她认为当技术时代来临的时候,“知识可以从网络中获取,很多学生比我们聪明。因此你不再是讲台上的那位,而要成为走入学生中间的那位”。她想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学习意愿的激发者、知识的分享者,言而总之,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余杭区塘栖第二中学的朱德才认为,教师更是学生人生方向的引领者、情感交流的陪伴者。“学生并不是把习惯养成、与人相处等都做好了才来学校的,其实来学校之前,很多家长做得并不好,为此心力交瘁。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走入学生的内心,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谈得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渊小学的曹敏芳意识到:“很多时候,班主任工作要走家长的心。班主任尚且是单科教师,家长却要更全面、更长期、更个性化地指导孩子,作用一定是有限的。” 但教师毕竟不等于家长,“教师就是教师,家长就是家长,教师不要主动去跨过这个界限,把家长的角色给承担了”。饮马井巷小学的龚钧煜感言,其实这很难做到,“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要达到师生交融的境界,有时候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有形无形地承担一种‘类家长’的角色,但是你心里要清楚,你无法承担学生的爸爸妈妈应该承担的责任”。 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掀起的对于家庭作业还是“家长作业”的话题,行知小学的章露自曝:“我就是那位给家长布置作业的教师。” “班里的38个学生不可能教成一模一样的品性和成绩。”作为教师,章露觉得要顺应家长所愿,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做“家长作业”,就不应该拒绝他。章露自称现在占据工作量最大的事情,就是跟家长沟通。她希望能做一个家庭教育的影响者。

学生心声倾听者、家校沟通者、偶像

杭州高级中学的刘保华做了十七八年的班主任,2017年又接到一届新高一。他感到现在的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到底在哪里没有人总结过。刘保华经常跟学生座谈,倾听学生的心声。他会整理会谈纪要,撰写心得体会,这样一来,工作量和以前相比增加了好几倍。 刘保华对家校沟通非常重视,认为只有把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才能降低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水平,学生在家里受到的压力会小一些。他还善于在家长群里制造热点,启发家长领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 当源清中学的赵春健提出“教师要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偶像,要让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有崇拜感”时,刘保华表示了异议。他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崇拜有可能导致专制,教师可以让学生佩服,但不能走向崇拜”。 偶像并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滨和小学的赵丽芳对“偶像”一词进行了界定:“只要能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你就是学生的偶像。”赵丽芳自认符合这一界定。她说自己是一名会向学生道歉的教师,“每个学期我都会布置一下期末作业,让学生给赵老师写两句话,一句是写赵老师的优点,还有一句是写她的缺点”。

话锋突转:这么多角色是分内的吗?

论坛过半,观成中学的陈虹接到话筒,并没有为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添加阐述,而开始质疑:难道教师扮演这么多角色是应该的吗?“我听大家说了很多,觉得真累。教师自己的负担这么重,有什么角色没扮演好,还会受到责难。教师为什么不能像舞蹈演员?只要离开舞台,脱下舞鞋,就可以生活,不需要再跳了。教师却是每时每刻参与学生的生活,为什么就不能放松一点?”陈虹坦言,如果家长在不合适的时间来电,她会撂下一句话—— “不好意思,我双休日不办公。”此言立即引起了其他在场者的响应,“什么单位都会给你布置点任务。比方说学校周边的某个单位请你帮助搞宣传活动,其实很多事情不属于教师的职责范围”。萧山区新塘小学的汤祎吐槽,学校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家长整天不在家,却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几乎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人还给他,而其实对教师并没有尊重和敬畏”。 还有教师抱怨,经常要满足家长的一些“非分要求”,比方说孩子感冒了,帮忙泡一下药;作业放传达室了,帮忙拿一下。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是以专业的知识经验,给家长提供教育上的建议,美国的教师就不需要处理学生生活上的杂事。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的侯义芳回忆起了一件事,她丈夫所在企业的同事得知她是一名教师时,很自然地对她丈夫说了一句:“那养家主要靠你。”侯义芳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很没有地位,对职业有美好期待,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累不累?苦不苦?取决于内心的角色认同

刘保华分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边界虽然是模糊的,也不是不能协商。“直接拒绝家长的做法不妥,可以和家长们约定好,哪些时段可以打电话,几点钟以后最好不要打;这次我可以越俎代庖,下一次最好让孩子自己去做……”在他眼里,班主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给人盛气凌人的感觉。“我自己能够做到24小时接电话,但实际上也没有家长凌晨来骚扰,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体恤的。当然每个班级都会有两三个特例,那就得特事特办,有些事如果不去办,到时候反而会惹来麻烦。” 本届论坛的点评专家是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周俊,他非常赞赏当天现场的论战“硝烟”。论坛要的就是不同观点的碰撞,这样就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 周俊看出论坛的主题“教师的角色”背后隐藏着另一个主题“重新发现教师”。教师们阐述观点的过程,其实是在定位教师的角色,包括社会角色和专业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产生了偏差和冲突。“教师的社会角色是‘命定’的,比如传统的传承者、知识的传播者、家长的代理人等,假如不接受这个基本层面,教师职业就无法做下去,所以教师必须‘认命’。” 教师如果不认命,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不认同,就会离职。周俊介绍,2017年发生了一波教师离职潮,有的学校甚至有20多位教师选择离职。“这是失衡的教育生态造成的,需要整个社会给予调适。”“这份职业最终做到什么程度、耗费多少精力,不取决于职业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教师个体对职业的内心认同。职业认同度越高的教师,投入的心血越多,家校边界越模糊,而且越不会感觉累。这是在‘角色认同’基本层面上的一个超越层面,我把它称作‘角色追求’。” 周俊赞同这样定位教师角色——“迷恋、分享和促进学生成长的人”,他说:“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成长非常迷恋,每天把学生的各种动态拍下来,发到朋友圈。他们是对教育抱有最真挚热情的一群人,如果仅仅是冲着养家、谋生、糊口的目的,那这一辈子还是不要选择做教师为好。因为教师职业跟别的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天然地带有伦理要求,需要从业者内心保有一份教育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