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

变与不变:面向未来的学校担当
——长三角小学校长眼中的未来教育

最近一段时间,“未来”这个词在各种文本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未来意味着变化,当我们厌倦了死气沉沉,就会对未来抱有憧憬,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变化、拥抱变化;未来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当社会发展太过迅猛,变化让人感到应接不暇的时候,我们对未来会有一点点担心。各种新技术、新名词,持续不断地冲刷我们的观念,各种世纪预言纷纷出笼,让我们对未来感到有一丝迷茫。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未来?未来的中国教育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请听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小学校长各抒己见,谈一谈在已经到来的“未来”,哪些是要扬弃的,哪些是要坚守的,又有哪些是要超越的。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联合培训计划每年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共同举办一届,其中小学校长培训由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承担。到今年已经是第8届了,承办方为杭州市余杭区时代小学,以演讲加点评的方式,举办了一次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论坛,让学员们分享自己的思想和实践来互相启迪。

给最不适应的那几个孩子

最全面的关注 正如一个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一个孩子进入学校成为学生,也像呱呱坠地一样,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他们的适应过程比别人更漫长因而痛苦。每年新生入学,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总能发现十几个非常特殊的孩子,有的智力发育迟缓,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一拍;有的有自闭症倾向,不能自如地和人交流;有的无法面对分离焦虑,整天眼泪汪汪;还有的一上课人就不见了,等到在校园里找到他时,他可能在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脱光了衣裤,站在齐踝深的浅水池里,说想学游泳……作为一位公办学校的校长,王怡芳必须面对也特别关注这一类学生,并坚信能够有所作为。她说:“今天我们放弃了这些孩子,明天社会上就会多一批失败者。” 公办学校鉴于班额较大,对学习或行为能力明显异常的学生,无法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卖鱼桥小学邀请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进行指导,和家长一起共同策划个别化教育方案——在校陪读。每天在《陪读手册》上记录在校表现,每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估,提出改进策略。尤其是在各门学科上都放低要求,放慢节奏,为学生制定个人课表,进行个别指导。“学校的责任是培育人,不是培育考试的胜利者。”王怡芳介绍,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训练,很多孩子能够做到在教室里静心学习,感统能力、注意力水平、与同学互动等,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不再需要家长陪读了。

目标是一致的——

育人,抓手各有不同

教育是什么?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人的回答就是他的教育观。教育工作者略有不同的教育观,使得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差异。比如,很多人觉得习惯很重要,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校长唐文国就持这样的观点。

他转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所谓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惯性,它依靠的是人头脑中建立的条件反射。他在学校组织研发了校本教材《阳光娃娃好习惯》,绘制张贴了学习、礼仪、卫生、安全各类习惯的图解,制定了学生习惯考量表,按年段、分指标进行评议,用七种颜色的“花瓣”,分别代表七种学习上的习惯,获得“七色花”的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学生习惯是否良好的最高标准。

杭州市娃哈哈小学校长胡君则让艺术教育在办学中唱主角,她称这是秉承蔡元培先生100年前的思想,而美国“最牛教师”雷夫也曾说过,“艺术教育比诺贝尔奖更重要”。胡君认为:“当前教育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教育已被功利严重绑架。而在未来不变的东西中,审美能力是机器不可替代的。”因跟中国美术学院仅一墙之隔,娃哈哈小学便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挂牌“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

陈钱林是广东省顺德碧桂园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校长,其实他前往珠三角的时间并不长,他在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机关任职的经历,都离不开家乡浙江瑞安这片土壤,而他的教育影响力更多地来自两年前出版的关于家庭教育经验的畅销书籍。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陈钱林觉得自己成功的主因是把孩子的人格教育放在首位。

他常说,好的教育是要让学生“人挺得直,脚迈得开”,实践好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两个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人才能挺得直;培育孩子的综合素养,脚才能迈得开。很多父母和教师动辄说“你给我×××”,就是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表现。碧桂园实验学校全面实施学生自主作业,就是尊重每个学生学习权,从而引发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只要学生成绩在一定的范围内,他就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作业。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们在拓展性自主作业的设计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终在全校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

课程和评价,

现代学校管理着墨最多之处 着眼于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志在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目前做成了五大课程群落——公民道德群、数学与科技群、人文群、艺术群和健康群,其中包括一大堆特色课程。作为一位数学特级教师,丁杭缨对既理性又有趣的课程情有独钟,特别向大家推介“儿童哲学”课程,以及学校“π空间站”里140多种数学小游戏。

“在每一个课程群落下,都有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项目化课程,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人教育的体系,能够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发现他们的可能性,实现他们的可能性。”丁杭缨说。

无独有偶,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王燕萍也是一位“课程控”。她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归纳为三个阶段:在“有什么教什么”的1.0阶段,教师们各显神通,一位语文教师就可以带起一门茶艺课程,而作为区科技特色学校,也涌现出了航模、机器人等科学课程,但总体来讲,这是一个以量取胜的阶段;在2.0阶段,课程建设按照学生需要和学校特色来规划,从量变向质变发展,每一门课程都要“放大、化细、做深”,比如建筑模型课程,从最初做一个“古代亭子”与“茅草屋”,到发现上海的“石库门”,到与上海外滩美术馆合作,共同开发“模型都市”板块,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融入社会;而3.0阶段的课程上升到了“课程文化”的高度,5个年级5个主题10项大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身经历高度统整化的校本课程。 有课程就有评价。湖师附小教育集团校长范新林的办学落笔在“道德、人文、科学、艺术、健康”五大素养上,遵循“分散、多次”的评价原则,对学生进行“分模块评价”。比如语文学科,分为一至二年级和三至六年级两段进行评价,一至二年级进行“口语、积累、书写”三个模块的评价,三至六年级分成“口语、积累、书写、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几个模块进行评价。

范新林说:“一次终结性测试决定孩子一学期的学习成绩,这存在较大的偶然性,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而实行多次、分模块的评价,学生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测,让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

接受和适应数字化的未来,

更应该主动拥抱它 本届论坛的嘉宾不仅有名校长,还出现了行政官员的身影。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教育督导室主任许新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校园不仅在地上,也在云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铜官区走在了长三角前列。硬件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班班多媒体,教师人人有手提”,网络带宽扩增至1G,无线网络全覆盖,所有办公及教学场所均设有信息终端。特别注重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超越狭隘的技术工具观,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繁荣校园文化。 上海市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从2012年就启动构建了由题库、批改平台、互动平台三部分组成的小学数学“适性练习”系统,解决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信息反馈的“不及时”和“不对称”、作业要求的“一刀切”和“齐步走”等问题。其他如作业网、作业盒子、导学视频、数字阅读、英语口语系统等建设,校长金平介绍,正在形成多平台、大数据的学校公共网络,137位教师创造了近千个互动热点。 “我们都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就猝不及防地把我们带进了不熟悉的、未来的世界里。”嘉兴市实验小学校长张晓萍研究了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总结了未来学校的一些特征:绿色、智能、泛在、集成、互联、因变、开放、融合、创新……“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要发生系统性的变革,而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变革。”张晓萍对未来的变革充满了期待,并且有所准备。 嘉兴市实验小学对学生每天所处的教室进行改造,升级为“智慧教室”。从每个教室门口安装的一块可触控“智慧班牌”,就可以看出数字化生存是怎样介入到每个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这块“智慧班牌”用于签到、选择心情、打电话、发短信、发布动态信息、进行德育评价、管理走班选修,甚至还可以采集学生的体温。“‘智慧教室’的目的就是能够通过无线化、移动化、物联化、数据化,推进数字化学习的常态化。”张晓萍说。 本届论坛请来的点评专家是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力,他向与会的校长们提出了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你需要面对的是什么?你有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吗?你是否会在功利的诱惑下扭曲和顺从?你是否有做一个教育家的理想?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