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1版)说起往事,她难掩泪水,“读小学四年级时,家里拿不出三块五毛钱的学费。当时的班主任鲍安熏来家访,目睹了我家的情况,还给我垫付了学费”。通过割猪笼草,晾笋干、马铃薯干,周秀芳一毛一毛地把学费还给老师,让老师有能力去帮助更多像她一样濒临失学的孩童。她说:“在溆浦,像我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没几人识字,假若当时没有老师的资助去读书,我和他们一样。所以,我能做什么,做什么,尽量少留遗憾。”
周老师带来了什么?宝山小学教师张艳香说:“因为周奶奶,我们大山里的老师也获得了幸福感,感觉更被乡里乡亲尊敬了。”还有人说,周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山区的乡风民风,打麻将、打牌的人看见周老师过来就不打了……
好些人问,为什么非要费力气舍近求远地去做好事?周秀芳答:“我要到最需要我的地方。”也有人劝周秀芳,“你真是自讨苦吃,享享清福多好”。对此,她懒得去辩驳。只是到了溆浦后,每个月7000余元的退休金不够她花,成了“月光族”,儿子还要时不时打款过来接济一下。他提醒老妈:“你不要上当受骗了。”也有很多人牵挂着她,“不要再去了,担心你再回不来”。周秀芳说:“真要死了,埋在溆浦也是我的福气。我是老师,溆浦最缺的还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