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8日 星期
走到了哪?要去哪?下一步如何走?
“后示范校”时代,中职学校教学诊改的道与术


□本报记者 胡梦甜

去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拉开了职业教育质量改革的序幕。

在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方案落地的1年多时间,通过诊改培植学校内生力量,实现质量自我保证、学校自主发展成为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共识。在“摸着石子过河”的初创阶段,各中职学校不断寻找适合自身的定位与目标。诊改如何与日常工作有效衔接?学校在进行自我诊断时,如何构建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如何找准诊改的着力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次自我质量意识的觉醒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了依据“上面”或“专家”制定的目标与标准开展工作,造成的后果是抑制了主体创新,助长了作假风气,瓦解了目标作用。

“中职诊改关注每一个质量生成主体,不仅关注‘面’或‘点’的内部工作逻辑的建构,而且将‘面’与‘点’融为一体,从强化‘点’的有效教学能力出发,促进‘面’上的结构优化。”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俊这样说道。

诚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每所学校都要“从一堂课、一张试卷、一篇论文、一门课程开始,构建起完整的、有效的、规范的质量监控制度”。

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科研能力等参与到诊改工作中来,所有诊断点的改进工作都设置了对应的时间节点,责任到人。

宁波市鄞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基于五纵(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五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两个维度,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在校长楼梦红看来,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诊改工作的前提。

在诊改工作中,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制订了一系列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检查表,包括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诊断改进检查表,实训课诊断改进检查表,顶岗实习质量诊断与改进表,自由选修课诊断与改进检查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检查表。校长谢卫民认为,不同主体的质量改进螺旋应有不同的内涵,而且集中体现在目标和标准的不同上。他认为,主体要敢于、善于为自己设定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在不停地“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在周俊看来,诊改给中职学校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推进,更是学校自我质量意识的觉醒。

一场基于现实问题的自我革命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永祥坦言,虽然浙江的职业教育在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一些中职学校自我感觉良好,但其实我省仍有相当一批“差”“弱”“小”的中职学校存在,即使是一些中职名校,也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不同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各异,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一样。因此,找准诊改的起点,打造“目标链”与“标准链”,至关重要。

诚如周俊所言:“处于生存危机中的学校,其问题焦点往往是决定学校存亡的相关要素;旨在推进发展的学校,其问题焦点往往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相关环节;处于高原状态的学校,其问题焦点是制约学校走向高峰的瓶颈要素。中职教学诊改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有助于自身真实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个性特色的打造,有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门职业中专发动各分校各学部同企业专家一起寻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质量提升短板,依据教育部和浙江省诊改指导性意见,出台了具有三门职业中专特色的诊改工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树立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谢卫民如是说。

走进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用各国语言写着“欢迎”字样的巨幅PVC文化牌。在去年,雄踞这半面墙壁的还是学校历年获得的一系列荣誉铜牌。淡化“机械式”“数字化”成果,聚焦品牌底蕴、文化特色,是中策职校在环境创设上的又一次突破。“开展教学诊改工作,促使学校客观分析办学现状,重新梳理、提炼办学理念,更注重学校内涵的提升。”在校长高志刚看来,教学诊改最直接的结果是,学校找到了自主发展的方向和办学特色的着力点和支撑。

一场从导向结果到注重过程的评价变革

今年9月,全省首份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正式出炉。这份由省教科院面向全省130所中职学校的32475名2016届毕业生进行职业发展状况的实证调研而得出的报告,不仅亮出了浙江中职教育可喜的成绩单,也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指明灯。

事实上,推进教学诊改工作的一大亮点就是利用质量保证体系的信息化工具,提供完备的数据系统支撑。学校不再以阶段性的年度数据为唯一依据,而更注重数据平台中的动态数据;考评不再是“过关式”的等级鉴定,而更关注学校的发展性。

“这份调查报告让我们每个学校可以‘照照镜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待遇水平、入职匹配度、工作满意度等信息对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诊改、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学副校长佘运祥拿到这份报告后如获至宝,与学校教师分析每一个数据背后折射出的现象与问题。

在充分利用诊改数据平台和中职毕业生调查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实时动态共享型的信息平台也成了不少学校的用心所在。

在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由校长牵头,教务处、政教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各个处室合力挖掘工作中的信息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综合管理平台。校长张国方告诉记者,以往学校每个处室都有自己的数据平台,但互不相融,各部门的数据平台仅从满足本部门需求出发,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学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的失序。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校资源的融合与共享,为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及时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完整的数据支持。

“人们对诊改的期望不高、反应不快、联动不足,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导致全员、全过程落地困难。”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郑永进认为,学校只有搭建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收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问诊和纠偏,才能实现“教学诊改”的全员化、全程化和常态化。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