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11月8日 星期

高中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反思


□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 方红峰

高考综合改革为浙江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给普通高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思想观念、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与高等教育衔接等方面。

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回归改革任务本源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校开始系统思考办学定位和特色,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开设了大量选修课程。毋庸讳言,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后,许多普通高中学校又被“以高考综合改革作为高中教育指挥棒”这一思维惯性和实践惯性所引导,育人模式的改革和转型有所停步。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平稳实施,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从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考试次数这样的技术性问题中跳出来,重新深入思考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本来目的,探索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选择性教育理念、个性化育人的实践样态,系统地、全面地设计新高中教育体系。普通高中学校应当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梳理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整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选考课程与必考课程的课程体系,探索以学科为中心、贯通必修和选修的特色课程群,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也应当从原来的分层办学,逐步转向各所学校错位发展的分类办学格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真正适合的教育。

学校办学条件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因选课走班教学的全面实施,现有教室配置数量和学校运转经费难以满足需要,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条件保障。面对教室不足问题,普通高中学校积极应对,采取行政班教室全流通,改造闲置场地,改造实验室,建设学科教室,新建教学用房等办法扩展教学场地,满足选课走班教学需要,但缺口仍比较大。为此,我省已经立项研究与走班教学配套的新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以引导各地加强投入,解决教室资源配套问题,但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各地通过拨付改革专项经费、教学质量奖励经费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经费缺口,但省级层面仍需建立统一的普通高中学校经费保障制度,形成社会与家庭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学费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学校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校教师专业结构问题亟待解决

学生选课的不确定与学校教师专业结构固化之间存在矛盾,部分学校出现学科教师需求的“潮汐现象”。现有学校教师专业结构是按传统文理分科情况配置的,改革实施后,学生选择修习的科目变化比较大,且年级之间也有波动,对部分学校冲击较大,主要表现为历史、地理、技术教师缺口较大,物理教师相对富裕。

高中学校要进一步通过完善教学安排,提高生涯规划教育实效,让学生逐步明确选考科目,并在选课前公布各科最大容纳量,分散压力;做好校内统筹,采取跨年段授课、按学年计算工作量等,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进行区域统筹,做好校际师资互补调剂工作;设立外聘教师专项资金,让优质师资发挥更大作用等措施解决教师专业结构问题。我们认为应迅速开展“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工作,一方面改革师范教育,采取“主辅修制”或“双学位制”,使毕业生能承担普通高中两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改革教师培训制度,鼓励年轻教师进修第二专业学位。普通高中教师应能承担两门至三门课程教学,通过增加学校教师专业结构的柔性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需改革完善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的全面实施,原建立在行政班基础上的普通高中学校运行机制有的已经适应不了现在新的情况,表现在:学校课程安排更为复杂,教学班级管理更为困难,学生和教师评价更为多样,教学质量监控更为精细等。为此,我们组织100所学校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通过总结归纳前期学校探索的可行经验,制定印发涉及合理安排学校课程修习、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建立新的班级管理制度、实施学生过程性评价、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和加强课程资源保障等6个方面内容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以指导学校结合实际,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已具雏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高等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衔接仍需加强

高考综合改革扩大了高校招生权,高校可以按专业或专业类确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这是高等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互衔接、系统培养人才的重要桥梁。高校对我省2014级学生选考科目要求不是十分科学,表现在:一是不做任何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过多,占总专业数的54.20%,其中优质高校也占相当比例;二是确定1门选考科目的比例过低,仅4.78%。因录取采用总分制,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指向不明,容易导向学生为获得高分而选择选考科目,出现避难就易情况,物理学科选考人数下降就是集中表现。我们认为应明确高校尤其是本科高校原则上专业均需确定选考科目,对本科高校12个专业大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指引,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由满足1门改为同时满足。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专业所需选考科目要求,高中学校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志向理性选择发展方向,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