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的五个着力点


□台州市椒江区教育教学发展中心

王琳玲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论是对数的概念的学习还是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仍然是以初步的感知和直觉体验为主。在他们知识经验匮乏、知识表象不完备的情况下,更应讲求运用适当的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

一、促使数学概念具象化,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相对于语言、音乐、美术等的知识来说,要抽象、枯燥得多。即使对思维水平处于逐步提高的大班幼儿来说,也还是抽象的。如果教师在幼儿知识表象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就要求他们进入符号操作水平的学习,很可能会让幼儿惧怕和厌倦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生动化,给幼儿的学习搭起支架,才有可能让幼儿大胆参与、乐于学习。

二、关注操作材料层次化,培养幼儿学好数学的信心

大班幼儿的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他们的思维仍需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大班的数学活动仍应在操作层面进行。

此时,幼儿们的思维水平差距逐渐增大,如果操作活动过于整齐划一,会导致部分幼儿“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幼儿“吃不了”。因此,同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应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教师必须设计层次化的操作,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从较低的层次发展到相对高些的层次,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内化为学好数学的动机和态度。我们可以采取分组操作模式,并在分组操作中为幼儿设计难易程度不等的层次化材料。

三、提升学习情境的“内在魅力”,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创设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许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情境喧闹的外表弱化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削弱了数学思考。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情境应该是能激发幼儿的乐于参与之“情”,并能引导幼儿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其核心意义是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和主动学习。

比如,在大班“兑换钱币”的数学游戏中,为了引起幼儿兴趣,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了一个“小银行”,目的是让幼儿在“兑换钱币”的游戏中练习加减运算。但是模拟情境中的许多新物品过于吸引幼儿眼球,孩子们把兴趣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对“小电脑”和“工作牌”的把玩上,而没有心思去计算,大家忙活的是游戏的情节而非数学学习。

这样的情境创设分散了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专注程度,是一种追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倾向。

大班阶段,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适当弱化表层的有趣、好玩,而更多考虑情境是否能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是否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四、注重学习形式多样化,促进幼儿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要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使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数学。

由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具备特有的活动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区、角色游戏、日常整理、节日环境布置等活动让幼儿应用数学。

如大班10以内加减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应用自己学到的加减知识。以“小超市”游戏为例,教师创设“为春游购物”的情境,发给幼儿每人“10元钱”,请他们到“小超市”里挑选零食。“小超市”里各种零食标了价,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运算水平挑选2~3种食物,但要求不管2种还是3种,总价刚好是10元。

因为这个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小顾客”一遍遍计算着自己食物的总价钱,“小收银员”负责任地一遍遍核算,幼儿的计算能力在主动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鼓励幼儿运用分类的知识整理玩具,运用加减知识玩自制的数学棋,运用测量容积的方法比较两个水龙头的漏水量,等等。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从而不断地提高数学能力。

五、注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帮助幼儿形成数学思维

促使幼儿的思维从直观操作层面向抽象逻辑层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幼儿从实物操作、图示操作逐渐过渡到符号层面的练习,而不能把“数的组成加减”教学变成教师的机械传授和幼儿记忆性质的背诵。要促使幼儿构建整体与部分之间分与合的思维结构,并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大班初期要注重幼儿数群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在大班初期的教学中安排几次“多种方法数数”的教学,让幼儿学习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帮助幼儿在按群点数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群意识,为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打好基础。在进行加减教学之前尤其要重视“数的组成”教学,因为掌握数的组成是数群概念发展的基础,是抽象加减运算的基础。

必须让幼儿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关于数的分合的感性经验,而不是记忆性质的识记。如大班“学习5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用长方体透明盒子和木珠自制的“分合器”,让幼儿充分摇晃并记录多次操作的不同结果。在摇晃的过程中,“分合器”中的三角架生动地把总数5分成两个部分数,形象地帮助幼儿建构数群概念,为幼儿顺利进入后期的加减运算学习打好基础。幼儿充分操作感知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自然总结出5的4种不同分法,帮助幼儿逐步摆脱对实物和图片的依赖,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