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9月18日 星期

一群医学生的“生命相髓”


□本报通讯员 黄倩芸 朱春斌

随着第一注鲜血缓缓流入造血干细胞采集机,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学生柯守煜捐出了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这份“生命种子”很快就会被注入苏州一位80后白血病病人的体内。前不久,柯守煜成为温州市第3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目前温州市年龄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身为一名医学生,一名未来的医生,如果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挽救一条生命,我义不容辞。”柯守煜说。造血干细胞在医学上被称为“万能细胞”。造血干细胞捐献又称骨髓捐献,能够帮助挽救白血病病人的生命。

大一时,柯守煜因学校正在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从而了解到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他和同学们一起,毫不犹豫地做了信息登记和血液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今年5月,柯守煜接到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他与一位80后白血病病人初筛配对成功,接下去需要他勇敢地“卷起袖子”。作为一名医学生,柯守煜清楚配型成功的概率很小,得知自己配型成功,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心十分坚定。

起初,同许多人一样,柯守煜的父母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了解,存在知识误区。他们担心捐献会对儿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并不同意儿子捐献造血干细胞。好在柯守煜的同学也参与科普和共同说服,让柯守煜的父母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只需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然后分离造血干细胞,并不需要抽取骨髓。最终,柯守煜的父母同意了儿子的决定。

柯守煜是温医大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第5位献髓者。温医大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总共有12名,来自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捐献者占了全校总数的四成多,更是占了温州捐献总数的一成多。说起来,温医大第二临床医学院一直有热心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传统。

2011年,当时还在第二临床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郑科科成为温州市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在校大学生。那一年2月,春节气氛尚未散去,郑科科便住进了浙江省中医院病房。4天后,郑科科的造血干细胞被成功提取,当天下午即被送到北京,当晚成功注入一位11岁的小病人体内。

7个月后,刚刚毕业的包华刚在准备参加家乡招聘考试之时,得到了配对成功的通知。他的捐献之心没有动摇。“就业的压力确实困扰着我,但是一想到对方是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尽自己力量救他。”

2014年,在校生韩龙得知高配成功,特地从学校请假回了一趟老家上虞,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苦心劝说父母,终得他们同意,并早早赴杭州准备造血干细胞捐献。

同年,刚刚踏上医生岗位的蔡梨梨躺在床上,平静接受造血干细胞悬液采集。几个小时后,150毫升的“生命种子”被送往北京儿童医院。“医学生就是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做点什么”,这位可爱的姑娘采集时还不忘嘟着嘴巴“卖萌”。

除了这些在关键时刻发扬大爱精神的捐献者,第二临床医学院还发起成立了一支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团队——杏林青年志愿者“生命相髓”服务队。自2005年起,“生命相髓”宣讲团就开始在高校、社区等地开展骨髓捐献知识、献血知识的宣传,改变社会大众对骨髓捐献存在的错误认知。12年间,为帮助更多等待救助的生命,坚持每年招募志愿者,并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讲、心理辅导、千里运髓等系列活动。志愿者足迹遍及山西、四川、浙江等8个省。至今,已有约3000人通过“生命相髓”加入中华骨髓库,超过温州入库总人数的一半。参与其中的学生从最初的宣传者到组织者进而成为推广者,从最初的感动到内心认同,温暖生命、守护生命已经成为“生命相髓”志愿者共同的信念。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