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6月30日 星期

香港幼儿园的“国家认同教育”


□卞娟娟

今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从1月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通过新修订的《中学教育课程指引》进入初中课程,规定全港中学需在初中3年内预留至少15小时教授《基本法》。而这也折射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基础教育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缺失。

目前,香港幼儿园有没有很好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围绕这个我最为关注的话题,经过近1年的观察以及与校长、教师的交流,我有些许释怀。

首先是对2006年版《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的修订。2017年的新指引在原版基础上,加强原有的“情意和群性发展”目标中的品德发展元素,新增成为“品德发展”目标。这是政府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关于国家认同的明确导向,亦是与中小学课程指引在“国家认同教育”上的对应和衔接部分。这条目标的具体阐述部分是这样的:培养幼儿正面的价值观;初步认识自己于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不同生活范畴的角色和责任……在学前阶段让每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这个国家的标志物是什么”,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这种认识可以帮助孩子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

2016年国庆前后,我和同事们在香港很多幼儿园里看到了升国旗仪式、欣赏国歌等活动,低高班的语文课程中还有认识和书写“中国”两个文字的内容。最令人难忘的是,我在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园看到,该园每周一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而国庆节全校庆典上的升旗仪式尤为隆重。只见9名小护旗手排成九宫格队形,队形正中间的男孩一发出指示,护旗手们就以香港特有的“高抬手、迈大步”的步伐行至旗杆处,然后由最前面的3个孩子围绕国旗,中间戴白手套的男孩操作升旗,其余护旗手90度抬头注视国旗。一位教师告诉我,这个升旗仪式孩子们练习了很久,练习时使用的是一面与国旗大小相同的蓝色旗帜,因为练习时用真旗是对国旗的不尊重。我不由得泪湿眼眶,因为我听到了关于国家认同的最美语言。

如果说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关键,那么文化认同就应该是核心。来港1年,我一直被香港人重视传统节日的氛围所打动:端午节期间,中环5000健儿参赛的划龙舟,声声呐喊犹然在耳;节气冬至,商户早早打烊与家人团聚,体现着对“冬至大如年”的重视;春节的年宵花市、农历生肖派对、维港烟花等,浓浓年味儿令人心旷神怡……香港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出版社在幼儿园教材、图书编写中,也都体现了传统节日的内容。如“快乐成长系列之节日”小图书,提出各个传统节日在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侧重点,以及如何围绕节日渗透各领域的教育。在各所幼儿园,教师们通过跨领域、多样化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进而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

在文化认同中,还有一个基础因素——母语,它是国家的文化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纽带。当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逐渐失去说家乡语言的能力之时,粤语却在孩子们的日常运用中不断得到练习与巩固,甚至影响着少数族裔及外籍孩子。尽管香港人说普通话带有浓重的港腔,但不得不承认,普通话正通过学校教育得到广泛普及。香港每所幼儿园都有专职或兼职的普通话教师,她们每天都会在各个班级之间游走,以讲故事、小组阅读、普通话课等多种形式,教孩子听普通话、讲普通话。我们参观访问的两所香港国际幼儿园,普通话教育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港青基信的普通话教师,除了要上专门的普通话课外,还要通过走班方式加入到孩子的区域小组活动中,引领孩子进行渗透式学习。耀中国际幼稚园每班配置“一中一西”两位教师,孩子在与教师的朝夕相处中自然习得语言。

“国家认同教育”在香港幼儿园中的开展状况,在我看来是值得肯定的。国家认同并非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感情,而教育恰恰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本文作者系“2016/2017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成员之一、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