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6月26日 星期

宁波城职院:信息化改造课堂生态


□本报记者 汪 恒

“比赛很快就要开始,可是涉及的知识还没有学怎么办?”这个学期初,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俞霖碰到一件烦心事,五月份他要去参加的一项技能竞赛涉及Java程序设计的知识,可是这门课本学期才开设。如果按部就班地学完,就会耽误比赛的准备。课程教师郑哲提醒他,这门课已经开出了校本慕课,可以按自己的进度超前学习。最后,在教师的指点下,俞霖顺利地提前“充了电”。

慕课在宁波城职院并非新鲜事物。2014年,学校把教学形态信息化创新列为全校三项重点工作之一。经过3年发展,学校已经立项了50门校本慕课,29个混合式教学项目。院长史习明说:“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教育。今后的大学教育会不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我们要为未来做准备,追踪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不只发生在教室

不需要去教室,甚至不需要约定统一的时间。俞霖和他的同学们只需要在图书馆、宿舍等地,自己安排好时间,就可以“上课”。这是信息化创新后,郑哲讲授的Java程序设计课堂呈现出的新样态。他把一部分比较基础的内容做成了慕课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线上完成,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在线材料、参与线上讨论、测评答题等就来进行学习。而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郑哲则会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进行线下指导。

除了这门Java程序设计,俞霖上过的课中,还有3门采取了类似的形式。他说:“线上学习时遇到模糊的地方,可以多次看有关视频,针对性很强。在知识获得这件事上,学生更主动了。”

康海燕是学校最早一批“尝鲜”慕课的教师。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已经在“爱课程”“中国职教MOOC频道”等多个慕课平台上开课,至今已开发了第四轮。最近的一轮授课,网络平台上迎来了1000多名学习者。此前习惯于面对教室里七八十余名学生的康海燕面对如此多的“线上学生”,既感到有压力,同时也有被认可的喜悦。“来听课的有各地的学生、对相关知识有需求的本科高校辅导员,还有对教学设计和活动实施等感兴趣的同行教师们。” 康海燕在慕课维护、参与在线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教学方面的反馈,让她对这门课有了多层次的理解,不断把更好的设想融入之后的课程设计中。

带手机上课不是问题

“要上课了,别忘了带手机啊。”大一学生范婷婷和她的同学们会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前会这样互相叮嘱。带上手机,是因为手机正是课堂教学的必备工具。几年前,宁波城职院有教师曾经试过在教室里放置手机袋,让学生课前上交手机来减少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后来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95后的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手机的使用上堵不如疏,甚至让它反过来助推教学信息化。”副院长潘菊素认为。

记者跟着范婷婷走进了她们的课堂,上课开始,学生先按照教师沈陈敏的要求,在手机APP进行签到。如果按照传统的点名签到,沈陈敏至少要花上1分多钟,而现在能在讲台上,通过手机客户端看到出勤结果。之后,范婷婷还会在手机上参与问题讨论、完成课堂小测试或调查。“教室里有90多人,以前要让每个人都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实在难以想象。现在大家只要在手机上输入观点,就都能参与。老师还会挑选其中好的观点再拿出来点评,因为很希望被选中。大家都会努力写好。” 范婷婷说。

“以往,一些思政课因为缺乏亲和力和参与感,成了学生口中的‘水课’。借助新技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方式大有不同。课堂上的抬头率达到了100%。”沈陈敏介绍说。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答题、抢答、活动参与都会在系统里折算成经验值。这些经验值直接会转换为个人的平时成绩。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被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能直观地看到学生在答题环节中的反馈,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比如一道现场完成的选择题,我能看出来学生哪一项选错的比较多。易错的地方往往就是大家理解的盲区。” 沈陈敏说,自己还结合课程特点,开展了一些现场调查。她曾经做过一个“如果你在火车上,碰到一个没有买到座票的老人。不让座是否有错?”的调查,促使学生不断变换考虑问题的立场,通过调查结果的对照,让学生觉得豁然贯通,从而反思自己固有的想法。“课堂上因此有了更多深度参与的可能性。”沈陈敏认为。

高职教学改革有了新方向

对于宁波城职院的教师来说, 信息化创新不止于“用起来”,更是“怎么用”的问题。康海燕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引入到自己的混合式教学后,还在不断作调整:一学期的课里面,翻转课堂开展几次最好?台下的学生人数多少时,学习的体验最好?“推动信息化创新的归宿是促成教学方式的改革,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潘菊素表示。

教育信息化正逐渐成为该校教师们的看家本领。相关课题成了大家探索教研的新支点,也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沈陈敏就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还打算从今年9月开始,把信息化创新列入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中去,并鼓励40岁以下的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信息化创新。

信息化改革之后,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评价方式和过程管理上进行了初步探索。教务处处长赵黎明说:“我们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一些课程的平时成绩甚至达到了60%。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个小任务,都能取得相应分数,并且这个分数会及时更新。教师同样在后台也能看到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作业质量。”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还希望能通过“高职语言”来探索信息化创新的特色之路。“以往的慕课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关注的是知识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更加重要。” 赵黎明透露,学校接下来将继续探索如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让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结合得更加紧密。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