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6月26日 星期

“网红”院士传递的科研之道


□胡欣红

近日,一位老院士成了“网红”。78岁高龄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刘先林在高铁二等座上,为了准备一场场的报告而笔耕不辍,被人拍下照片,在网络广泛传播。

院士出差,本来并不需要如此低调。刘先林后来接受采访时说,那是因为同事不能坐一等座,所以为了便于交流,他一般都和大家一起乘坐二等座。这位白发苍苍、脚穿旧皮鞋,专注于修改文件的老人感动了无数网友,大家纷纷称赞他为“高铁二等座最高贵乘客”,直呼“又见扫地僧”。

众所周知,院士是站在金字塔尖的知识精英,刘先林以及此前的李小文等人之所以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主要并不在于他们的院士头衔,而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质朴低调和率性自然的风骨。“网红”院士是科研界的一股清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校科研工作者或许可以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对于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当摈弃浮躁,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和各类荣誉、利益面前拂拭心灵。今年4月,国际著名科技图书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发布了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而这些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撤稿的原因是“这些论文的作者提供了虚假的审稿意见,部分冒用本领域专家的姓名申请电子邮件地址,并在该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虚假邮箱向期刊提供正面夸赞论文的审稿意见”。这些论文涉及的524名学者中不乏各类“杰出人才”荣誉奖项或“千人计划”的获得者。科研界的浮躁之气值得深思。研究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追求论文发表、争帽子、要课题上,而放松了对科研精神、职业使命感和道德操守的要求。外在的形式被大家看重,内在的精神实质却被忽视。追求卓越的道路必然艰险,也伴随孤独,然而没有捷径,研究者当淬炼内心。

对于高校的科研机制来说,当包容开放,为甘坐冷板凳,苦心造诣的科研工作者创造更好的环境。刘先林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很少写论文,也不太注重申请专利,觉得关键在于根据实际需要去搞研发,申请专利浪费时间。“不愿出头”的刘先林们,是否能在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善待呢?高校的科研管理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创造一种鼓励创新者、鼓励实干家,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科研氛围,既要有“硬”的原则,也要有“软”的温情。刘先林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他曾告诉采访者,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自己可能评不上院士。高校对科研人才的判定和评价体系一直是个难题,但也值得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花时间精力去不断改进。唯有这个体系不断接近公允和科学,我们才有希望看到更多杰出人才的涌现。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保持返璞归真的初心,既是“网红”院士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当下科研工作者需要铭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