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4版: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6月9日 星期

呼唤更多的暖男型教育者


呼唤更多的暖男型教育者

□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刘 波

吴志翔先生的新著《教育是柔软的》进一步引发了我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思考。虽然书中的文章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大多在《浙江教育报》等媒体上陆续读过了,但一股脑儿读起来还是非常有味道的。这本书围绕作者对“理想教育”的思考和追求,凝练了“教育是柔软的”这一核心观点。

本书中的《最好的教育者是“暖男”》一文最初在《浙江教育报》刊发,后被多家教育刊物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作者认为,教育乃是一种柔性的智慧。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不但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懂得体贴孩子的心灵需求,还要有一点“妇人之仁”——尽可能地展现柔软和慈爱。越是伟大的教育家,越是有教育情怀的人,就越是拥有“赤子之心”和“妇人之仁”。用今天的话来说:最好的教育者大多是暖男(超越性别),而不是有着“匹夫之勇”的“愤青”和“怒汉”。

什么是暖男型教育者?作者理解为:有着无尽耐心、不禅琐碎烦劳、懂得宽容等待、始终温暖和煦、永远温润如玉。

试想,当教师和父母是“赤子之心”和“妇人之仁”的完美结合时,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幸运呀。在教育中采用刚性的方式,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少教师和父母并不真正懂孩子的心,而是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做了很多伤害孩子的事。

“震撼人心”和“润物无声”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润物无声”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常态。能直捣黄龙当然是教育者的一种本领,但作者认为教育效果大多是曲折(间接、延宕、反复)实现的。这样的优美曲线是很值得我们欣赏的,因为那曲线里凝聚着教育的智慧。

作者认为,教育者眼里必须揉得进沙子,胸中必须装得下错误,心里必须容得下瑕疵和缺陷。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因为成长中的孩子难免会犯错误,教育者并没有必要揪住错误不放,有时候甚至要有“难得糊涂”的境界,给孩子自我纠错的空间。

作者任职教育媒体20多年,现在又是一位小学新生的父亲,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他对各类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看法自然更有“儿童立场”。

从《为教师声辩》到《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再到《教育是柔软的》,正如作者所言,写作时的风度从“指点江山”到后来变得“畏畏缩缩”,因为作者日益认识到了教育的复杂性。

在父亲这一角色上,我和作者有差不多的经历:女儿也在上小学一年级,也因为是零起点教学,需要有强大的定力。因此,我会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要做暖男型教育者,首先要坚守正确的教育理念。作者进一步提出,教育的终极使命在于“人的完成”,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首先促成自我的完善,用那一束理想之光来照耀教育人生。

最近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峰论坛上,有学者指出应该坚持“理念先行”,因为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是在新理念推动下实现的,而目前中国社会尚未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理念来引领大众的教育行为。

比如,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零起点教学,但这剂药方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抢跑”成了一种常态,学业竞争的压力早已前移到幼儿园。于是乎,有些家长发出了“零起点的孩子好憋屈”的感叹。

作者在多篇文章中谈到当下“减负”难的问题。他觉得主要原因是“减负”还没有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这背后跟没有健全的教育理念支撑有很大关系。面对教育生态中的浮躁之象,作者有时候会心生一种无奈,感到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教育理念有崩塌的危险,这说明坚守教育规律的不易。

在作者看来,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只要家庭教育到位,没有一个孩子会成为失败者。如果父母把培养孩子自主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看得比学一点知识重要一百倍;不用强迫的方式驱使孩子投入所谓的学习之中;绝不拔苗助长、绝不涸泽而渔,懂得等待,不徒然焦虑,不盲目跟风。如果越来越多的父母从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理念做起的话,那么孩子自然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当然,在入学、就业等方面优质资源紧缺的当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如作者所言,今天的痛苦换不来明天的幸福。只有给孩子幸福的体验,才能让他们对未来保持美好的向往。如果更多的父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更多的孩子今天的境遇自然会好一些。

“身为教育人,都应该坚持这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把上学视为畏途,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他们把校园看成乐园,才是教育的成功。”作者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深思。

书 名:《教育是柔软的》 作 者:吴志翔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