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4月28日 星期

办一场学生自己的展览


办一场学生自己的展览

□本报记者 胡梦甜

通讯员 程智谋

“VIS设计是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解决企业理念符号化、标准化、规范化地传达给社会大众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构问题,这套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的形象识别系统就是由我们学生设计的。”偌大的展厅里,14会展大专班学生崔忠运细细讲解着每幅作品,举手投足间尽显专业风采,她的身后跟着一群充满好奇的小学生。“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参观展览,他们的鼓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崔忠运兴奋地说道。

这场“高大上”的展览其实是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会展专业学生的一次习作展。但就是这样一场看似寻常的展览,却处处显示着不寻常。

从毕业展到作业展,

这是一次大胆试练

“这次展览的定位,不是学生的优秀作品展,而是一次教学习作展。”杭州人民职校党总支书记金卫东告诉记者,以往,学校会将毕业班学生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举办一场毕业展。而这一次,是按学号随意抽取各年级学生习作,并将其搬上舞台。

从聚焦少数优秀学生的毕业展到“面向人人”的作品展,对于这样一次大胆试练,起初也有教师表示不理解:学生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是否会影响展览效果?面对质疑,金卫东笑言,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学生是否有收获、在成长。

事实上,“将展览和日常教学相融通,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正是举办教学习作展的初衷所在。此次展览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海报设计、图形创意、软件基础、VIS设计、字体设计、公共视觉设计等9类作品,恰恰对应了会展专业的9门课程。为了交出满意的作品,学生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你真的无法想象学生的潜力有多大。”金卫东感叹道。

让人脑洞大开的图形创意、充满个性的字体设计、极具表现力的色彩构成……当作品被摆进展厅的那一刻,学生们激动不已。展厅开放第一天,就有校内外500余人前来参观。一本厚厚的留言册,记下了满满的观后感:“创意无限,精彩!”“后生可畏!”“为会展的老师、学生点赞!”“好棒的展览!”……

15会展大专班学生张菲菲兴奋地说道:“虽然我们的作品还略显青涩,但通过这样的展示,我们变得更自信了。”“有了掌声和喝彩,我们会更有热情和动力去直面专业难点,用心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程。”14会展大专班学生金佳敏说。

金卫东惊喜地发现,“面向人人”的教学作品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专业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展厅里,常常能看到同伴间互助学习的身影。高三学生细致地给学弟、学妹讲解作品的亮点和缺憾,作品创作者虚心向同伴请教如何将作品表现得更好……

金卫东告诉记者,这样的教学习作展以后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成为一种常态。对于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鞭策。“学生展出的习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最直观的检验,这在无形之中倒逼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指导教师何臻如是说。而这,正是金卫东所期待的:通过举办教学习作展,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生态链”。

从策展到布展,

这是一个学生自己搭建的舞台

走进展厅,进门处的墙上,两台悬挂式电视机同步播放着此次展览的宣传短片;转角处是一个休息吧,游客参观完展览后,可以在此小憩,相互交流心得;七大展区动线分明,游客可以用贴纸给自己喜欢的作品点赞;出口处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本留言册,游客可以在此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让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个处处透着用心的展览,从策展到布展,全由学生自己承担。

14会展大专班学生崔忠运和倪敏欢是这场展览的总策划师。为了办好这场展览,整个团队放弃了无数个周末的休息时间。海报宣传、视频制作、展厅公共部分的设计、展厅布置……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分工。倪敏欢告诉记者,他们还专门为此组建了一个工作群。“在这个群里,我们从不聊和专业无关的事,项目负责人在群里布置了任务,团队成员一定要及时应答。”倪敏欢说道,“就像是一个小型公司,采取商业化的管理模式,这也为我们提前适应企业工作氛围创造了条件。”

对于学生而言,参与策划一场活动,过程中的收获远比上几堂专业课要大得多。“如何做好团队的沟通协调工作,突发状况如何解决,在物料准备上需要有哪些考量,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崔忠运如是说。

在海报设计区域,项目负责人张菲菲计划在两块KT板上放6张60cm×90cm的海报,但操作后发现,这样的排列过于紧凑,游客需要蹲下来,才能看清下方的海报内容。于是,张菲菲又将海报尺寸调整为75cm×50cm,两块KT板上放4张海报。“这样一来,视觉上就舒服多了。”张菲菲说。

“如何将裱了框的学生作品挂上墙,这也是一门学问。”崔忠运说道,“一开始我们没有布展经验,仅用一股细细的鱼线悬挂作品,结果因为鱼线承受不了作品的重量,作品掉了下来。吸取教训之后,我们加粗了鱼线,用四股线悬挂作品。”

“这就是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它改变了原有的课程框架,把各种隐性资源调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获得不同的增量。”在金卫东看来,让学生自己来办展览,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