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职校里的“高升学率”
□本报记者 胡梦甜
又到一年招工季,当不少企业将橄榄枝伸向中职学校时,却意外地发现竟“无工可招”。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并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积极备战高考。在升学渠道不断拓宽的当下,不少中职学校的升学率逐年提升。也因此,一些中职学校习惯性地将“高升学率”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应该如何看待升学率?学生又该如何在升学和就业中做出理性选择?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中职生升学,是路径不是目标
2016年,湖州市有1411名中职生参加单考单招,上线1276人,上线率达90.43%;168名中职生参加艺术类高考,本科上线123人,上线率达73.21%;1879名中职生参加“3+2”选拔性考核,高职录取1721人,录取率达91.59%;4名学生因国赛获奖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免试录取;37名中职生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录取,上线率达74%。
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得益于湖州市近年来在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上的一箩筐“福利”:实施质量提升“四大工程”,支持中职学校办好“职教本科升学班”“职普融通升学班”等,不断完善“3+2”、五年一贯制等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中职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同时,对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的高职预科班和普职融通实验班实施奖励,引导学生走技术应用型高校升学之路,实现“中职—高职—本科”的跨越。
在传统印象中,普通高中就是“升学教育”,职业学校就是“就业教育”,二者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坦言:“2008年以前,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中职生中只有5%的人能上高职院校,很多想继续发展的学生没有机会。”
庆幸的是,如今的职业教育“立交桥”越建越畅通。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学生相互转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新高考后,中职生可通过统一高考、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3种路径进入高校;凡获得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中职毕业生,可免试就读浙江省高职院校相关专业……
“当下,大部分优质用人单位设置的学历门槛较高,导致部分优秀中职毕业生‘有技无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职毕业生这样一群学历相对较低的群体想靠技术打出一片天地,难度可想而知。给学生搭建上升的渠道和空间,可以让中考失利的学生重拾自信。”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蔡赛超如是说。
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贺陆军对此深表认同:“公平性是社会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中职生的地位不占优势。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意味着对他们发展权利的尊重,更是人类社会对自我发展关怀的表达。”
贺陆军同时指出,受性别、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体心智的成熟有早晚之别。“大器晚成”者往往是个性特长鲜明的“特殊”人才。一旦他们进入与智能结构相匹配的学习领域,并伴随着他们心智的不断成熟,他们会“如鱼得水”突飞猛进。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这类“特殊型”学生更多地存在于中职学校。为中职学生建立单考单招的高考制度,既是对现行中考制度、高考(统招统考)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对“特殊型”学生的政策性补偿。另一方面,伴随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以中职教育为基础的高职教育更适应“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然而,当下却有少部分中职学校因此陷入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旋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
对此,不少中职学校校长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升学渠道不断拓宽的当下,中职学校切不可把路径变成目标,使中职教育沦为应试教育下的“第二普高”。诚如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所言:“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衔接与贯通,过分拔高职业教育学历,可能会导致职业院校成为类似普通学校一样的升学教育,从而削弱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失去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这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本意南辕北辙。”
多重选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场”
面对中职学校逐年提高的升学率,面对相当一部分中职生“放弃就业、选择升学”的现状,会不会有学生因为盲从而“念错了经”?如何让学生在升学和就业中做出理性选择?
在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人手一本《专业成长指导手册》。该手册中不仅有专业介绍、实训介绍、优秀毕业生介绍,还包含学生从进校到毕业期间需做出不同选择的时间节点以及指向的不同结果。手册就如同是学生选择之旅的高清“地图”,为学生合理选择课程、专业、职业、升学就业方向提供“指南”。
“并不是人人都适应升学,学校要给学生选择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人人出彩的平台。”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郑源贺如是说。在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升学、就业、创业已经成了学生通往梦想的三条主干道。在升学上,学校积极推进中高职衔接,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加拿大蒙特利尔英语教育局共同开设中加国际班;就业上,学校与温州城市东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湾中心区、空港新区、瓯江口新区和滨海开发区等五大功能区的几十家企业签订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与浙江温兄机械阀业有限公司、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滨海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办学;创业上,学校开辟了“阳明8号创意创业孵化园”,推进“商学结合”,每年选拔优秀的学生创业项目入驻进行孵化,并在“互联网+制造业”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互联网产业,对接时下最热门的创业形式。
为了让学生成为“有梦想可追求,有舞台可展示,有成功可体验,有机会可成才”的四有新人,诸暨市职教中心开出60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通过企业化社团运行,在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的创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深入推行现代学徒制,从递进式项目轮训到企业实习再到上岗顶岗,为成为一个现代工匠奠定思想、理论、实践基础。“给有升学梦想的孩子以机会,更给有技能需求的孩子以舞台,让他们有自强自立的机会,更有传承工匠精神的机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校长周洁人道出了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