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年末的ChatGPT诞生,到今年年初的DeepSeek大热,AI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也闯入了我们的课堂。上网一搜,与AI相关的课堂案例数不胜数,从文字、图片、视频教学资料的生成,到智能体的课堂交互,再到作业批改与成绩分析,AI已经覆盖了全链条的课堂教学生态。”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小学教师沈芹羽为AI(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震撼。但与此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看到学生写出过于文采斐然的作文时,当“AI幻觉”坚持提供错误的文本解读时,当同行们因依赖AI产生思维惰性时……她陷入了迷茫:AI时代到底是一个好的时代,还是一个坏的时代?我们应当怎样迎接它的到来?而这,正是第九届浙江省基层教师论坛所要探讨的主题——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浙江省基层教师论坛是《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所设《教师话坊》栏目的线下论坛,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坊友们聚集在拥有“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浙江省机器人应用示范校”等称号的云和县实验小学,随校长林红萍参观校园数字设施后,围绕热点话题“AI怎样赋能课堂”,一起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展望未来。
论坛中,云和县实验小学教师王子卿介绍了学校的一系列AI工具及其运行方式,包括以增强学生体验为目的的AI虚拟助教、可视化学生成长轨迹、VR虚拟实验室等;以精准化教学辅助接入为目的的AI备课系统、AI作业分层系统、AI评价系统等。
“教育的变革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探索。”王子卿表示,学校正在探索“更有温度、更具实效、更富活力的AI教育新路径”。
AI课堂惊起“哇”声一片
“2023年7月份的时候,我作出了一个决定:走进AI教学这条赛道去看一看。”首先发言的是永康市金塔小学教师黄徐君。她回顾这两年与AI共舞的经历,感觉“非常激动,每天都处在一种打鸡血的状态”。
她给大家展示了应用在自己语文课堂上的“炫酷技术”:苏轼月夜登楼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AI视频、课间带领师生跳操的数字人助教、用于批改学生作文的智能体……“AI能够玩的花活很多。我试图用它们营造‘哇’声一片的氛围,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在钻研AI的过程中,黄徐君结识了一名AI达人——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林森。通过林森的公众号,她学会了制作和使用AI多维表格。
这种表格可以从对初入学学生进行家访时就开始记录并积累数据,如识字量、阅读能力、书写水平等,再加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门学科的考试数据,形成学生的动态数字画像。同时,利用表格中的API接口,可以与各科教师、家长等不同主体链接,形成教联体式的多方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为此,论坛也邀请林森来到现场传经送宝。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1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选修了网页编程课。没想到,现在竟然派上了用场。”林森展示了一张PPT,上面琳琅满目地排列着他用AI编程制作的网页小工具。
他重点介绍了其中的一款——“曹冲称象”:“大象上船之后,学生可以在船舷上标注一条水位线。大象一下船,船就会上浮。学生就把边上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石块拖入船中,船又一点一点地下沉,一直下沉到水位线与水平面一致,船体变亮。这时,学生就可以把石块的重量相加,得出大象的重量。”
AI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比如,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这类较大的面积单位时,以前我会打开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然后用测距工具在地图上围出一个正方形。现在我可以通过接入高德地图的API接口,将绘制好的图形定位到任何地址,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去感知、去领悟。”
林森评论道:“以前的课堂更多是线性的,AI技术让我看到了课堂的另一种样态——大板块、结构化、游戏式,便于互动,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借助AI的力量更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教师吴巧迎,今年凭借一篇《AI生成式工具赋能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基于人教版新教材三上Unit 3 Project板块的教学重构》获得2025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吴巧迎觉得,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很多图片和课文的立意不是特别吻合。“直到豆包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先用提示语让AI生成我需要的图片,再不断地修改提示语,细化图片,使之渐趋完美。”
“AI为我创设英语课堂情境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学生看到AI做的东西会觉得新奇,注意力也会变得集中。同样的内容让教师来讲,不如让数字人来讲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AI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除了制图,小学英语课还需要用到音频和视频,资料的搜集和后期处理,以往会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网上找的图片需要用软件去除每一张上的水印,制作云朵字体需要先把云朵打印出来,再一朵一朵剪下来粘贴,工序烦琐,工作量大。教师们为了一节公开课连夜赶工是家常便饭。“现在用AI一键生成,不仅轻松高效,画面还特别漂亮。”吴巧迎感叹。
但我们一定得使用AI吗?
“我们一定要使用AI吗?”另一名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得者发出了灵魂拷问。她是瑞安市第七中学教师张赛妮,今年获奖的论文是《主体性哲学视角下“生成式AI—对话式”课堂路径探索》。
“答案恐怕只有一个——‘是的’。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技术要变革,课堂也必然随之改变。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AI的角色模拟和人机对话功能,增加了真实性和互动性的体验感,的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然而,AI也带来了风险。”张赛妮话锋一转,“就比如,学生能更快地获得正确答案,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那么,这是一种好的需求,还是坏的需求?”
她分析道:“学生毕竟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能力并不完善。教师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技术素养。其实工具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往往出自使用者自身。我们不能为了使用AI而使用AI。”
第三位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得者就是前文提到的沈芹羽,她参赛的论文标题是《多模态AI赋能小学语文课堂:图像叙事、语音互动与跨学科整合的新路径》。
“大语言模型高度依赖我们的指令。指令越精准,它答得越好。虽然AI能快速地整合知识、反馈信息,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因为它缺乏了作为人最关键的要素——情感。”沈芹羽解释道,“所谓人机对话,只不过是AI反馈了一组基于算法推测的文字,它并不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人类的情感。”
对此,新昌县南岩小学教师杨海虹深表赞同,她以作文教学举例:“虽然,学生进入中高年级,教师用到AI的地方多了起来,比如可以个性化地推荐一些经典名著,或者批改作文逐条指出错误并提出建议。但即使这样,AI的创作能力还是比不上学生。”
杨海虹从手机里翻出一篇学生最近写的《爱发脾气的妈妈》当众朗读了起来……
“学生没有套用AI生成的模板句子,而是用心观察,写出了妈妈下班后蹑手蹑脚、生怕惊扰熟睡家人的细节。这种温馨而独特的描写,专属于他自己的妈妈,又岂是AI所能生成的?”
不应该让AI替代我们思考
海宁市第一中学教师兼科研处主任沙燕早在2023年年初就接触了AI,还用ChatGPT上了一堂高中语文公开课。但在面对学生瞬间得到的完美学习成果时,她迷惘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吗?学生真正经历学习了吗?”
经过思考,沙燕提出了使用AI不越位、不缺位的三条底线原则。
一是警惕算法霸权。她说:“AI不是权威,它的本质是概率和算法。AI根据用户的输入生成最接近正确的答案,看似是智能的,实则是趋同的。如果我们不加辨识地去引用,就会被驯化为思考的奴隶。”
在讲解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时,沙燕让学生用AI生成宋词意境图。学生们发现,AI很难表达“哀而不伤”的情感,生成的图片不是过喜就是过悲。“质疑是思维的起点。学生能够找到AI的漏洞,认识到AI的不完美,就有了质疑的精神。我称之为:实现了思维的高通路迁移。”
二是抵制思维依附。沙燕发现,有了AI,学生做作业时很容易成为“搬运工”。“教师一定要变着法子布置作业,让学生站到AI的对立面,去和AI吵架。我就在课堂上组织过学生和AI之间的辩论赛,用对抗式学习一点一点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度。”
“教学设计应让AI成为学生思维的磨刀石,而不是替代物。”这是沙燕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
三是坚守教育温度。沙燕和学生们发现,AI的文字虽然很有逻辑,甚至有时候会用一些生僻词,但和优秀作品比较就落于下风。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AI生成的作文,觉得它们缺乏人味,只有“机味”。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韩愈把‘传道’放在师者职能的第一位?他是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以文育人,以言载道。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灵魂的唤醒与共鸣。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经历。因此,AI可以陪伴学生学习,但是无法陪伴他们成长。”沙燕说。
目前AI还未具有人类情感
苍南县马站镇第一中学教师吴笔建顺着沙燕的“教育温度”这四个字往下讲,讲到了今年某省份高三联考出现伪唐诗和伪宋诗一事,批评道:“AI的滥用会损害教育诚信,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学生。”
他还说:“我们人类不能跟AI比智力,因为AI的知识储备、反应速度远超人类。人类的优势在于情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人性的温度去感化学生。”
也许,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利用AI辅助学习的情况会增多,与AI形成依附关系的可能性也会增多。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教师胡秀琴证实了这一判断,她刚把一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
“整整两年,我在黑板上一笔一画给学生示范。我示范的不仅仅是生字的写法,更是书写的美感。虽然我的字不算漂亮,但也是AI不能替代的。”
胡秀琴所带的班在每节语文课之前都有一个学生按学号轮流分享阅读的环节。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学生在这个环节玩起了“学胡老师上课”,让课堂充满了笑声。胡秀琴觉得,目前她为学生做的这些都不需要用到AI。
“AI确实能让我们这些小白在使用技术时更得心应手,更臻于完美,但AI的作用仅此而已。”胡秀琴如此评判。
“技术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一种思维的延伸。”宁波高新区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黄吉雁一开口就爆出了金句。
这几天,他在一系列展演和比赛中担任评委,看到了一些之前未曾看到过的场景,如学生用AI工具组队创作数字绘本、解密青花瓷文化密码。他意识到:“教育走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
黄吉雁总结了课堂遇见AI时发生的三个转变。一是教师从知识权威向思维导师转变。他评价今后的教学:“最宝贵的不是学生能用AI做什么,而是学生选择不用AI做什么。”如果一定要用AI,必须只让AI提供建议,而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
二是技术赋能从决定“是否用”向理解“为何用”转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AI课程,不能只掌握算法,更要了解底层逻辑。“让学习可见,让思维可触。”
三是信息技术作为展示工具向思维伙伴转变。“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节课要把学科概念包含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同时调用学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技术能力,以及不同领域的知识。”
AI的意义在促进学生学习
本届论坛的点评专家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周华松,他牵头分管全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项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AI赋能是一个巨大的变量,可能会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学校。”
周华松首先肯定了在座教师对于AI技术的思考和实践,也赞同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和学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很多国际组织的报告也判定,教师是未来最不可能被替代的职业之一。”
他听出教师在发言中的纠结,并指出:“当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时,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素质压力和技术恐慌,只能通过拥抱时代、加强学习、提高素养的方式缓解。”
周华松承认,AI技术解放了教师。“它能够进行数据采集,能够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但这些都没有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我们要重视用AI进行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诊断,并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建议。”
他提倡树立一种“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态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每一轮的技术迭代,教育领域的跟进是最迟缓的,但这不是坏事。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教育是人影响人的事业。”周华松强调。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给学生提供的帮助应该是提供资源,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去实践和体验,然后从中发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和那条跑道。这就实现了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或者说是为幸福的人生奠基。”
周华松表达了他一贯坚持的观点:“课程的发展方向是走向综合。因此,AI教育不应再设专门的课程,而应该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升级版,就像STEM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升级版。”
“技术赋能的根本目的不是减负,更不是为了什么科幻感。”周华松提出了他发言中最关键的看法,“判断教育中所有行为的价值导向,都是看它能不能促进学生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进行的这场变革,与其说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技术赋能”,不如说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的智能融合”。
“现在的AI大模型存在严重训练不足的问题,包括它的定义和标准是否科学,我们都要给它打上个问号。AI幻觉、算法偏见、主体隐退、责任模糊、数字鸿沟、数据安全……林林总总的风险我们都需要看到并警惕。”
对AI背景下的未来教育,周华松表现出乐观的情绪。他谈到了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案例:亚利桑那州的无界学院(Unbound Academy)和得克萨斯州的阿尔法学校(Alpha School)面向四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使用IXL Learning和可汗学院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软件,完全由AI在线主导上午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余的时间让学生尽情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生活技能。
这听上去不可思议:仅仅每天两个小时的专注学习,就使得这两个学校的学生成绩在全美国K-12学校中名列前茅。“这证明AI不仅能够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育,即解决了‘一对多’的技术问题,还能够通过持续、激励性的人机互动让学生走出学习时自主性不足的核心困境。”
个性化和自主性,这是周华松眼中学生学习最难突破的难点,更是人类教育数千年来寤寐求之却不可得的理想状态。如果这真的能在新时代AI技术的加持下如愿以偿,无疑是对当下教育内卷社会的一项重大利好,也是如盼甘霖般渴求松绑的学生、教师、家长即将享受的划时代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