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郑俊朋)带齐20余件工具,乘车颠簸,再徒步山路,抵达目的地后俯身“寻宝”——这一年多来,宁波大学博士研究生梁榕的日常,便是如此循环往复。
“最多的一次,我们在一个样点挖到50多条蚯蚓,大家都惊喜极了!”梁榕笑着回忆。这份满载而归的喜悦,源自一项意义深远的科学工程——宁波市土壤生物普查,其由宁波大学牵头实施。
历经一年多的系统调查,普查团队走遍全市9000多平方公里区域,设立生物样点200余个,首次全面摸清了宁波土壤生物的“家底”,建成浙江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数据库,并编制完成9份专题报告,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
去年9月,宁波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启动土壤生物普查。宁波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等机构,组建起一支跨学科专业团队,涵盖农业、生物、环保、地质等多个领域。宁波大学60余名师生承担了其中采样与分析主要任务。
“土壤中的微生物、线虫等,虽然微小,但是扮演着分解有机物质、循环养分、改善土壤结构等重要角色。”宁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葛体达介绍,土壤生物调查不仅是土壤普查的重要环节,更是评估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的关键手段。
在外业采样阶段,团队严格执行技术规范,采用S型、棋盘型等采样方式,并全程实施数字化质控,确保每个采样点百分之百可追溯、每份检测数据百分之百可复查,为这项“家底”调查保障数据的真实可靠。
值得一提的是,宁大团队在此次普查中实现对微生物、线虫、蚯蚓、原生生物这四大土壤生物类群开展同步定量分析。这一创新为东南沿海地区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了关键参数,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外业采样结束后,团队成员常常在实验室忙碌至深夜,进行土样分装与后续分析,明确土壤生物指标在土壤健康评估中的权重。辛勤付出终有回报:项目组成功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数据库,系统收录宁波主要土种及特产土壤的生物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清单、图件与文字报告。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精心编制了详细的土壤生物调查报告和9份系列专题报告,包括《数据分析与技术报告》《农田建设建议报告》《土特产土壤评价报告》《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报告》《土壤健康评价报告》等,全面系统地阐述宁波市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土壤质量、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次普查不仅关注宏观生态,也精准服务地方农业发展。在布设样点时,团队特别纳入了30个地理标志土特产样点,涵盖柑橘、水蜜桃、杨梅等宁波特色农产品。
“土壤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生态平衡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宁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祝贞科解释道。通过对这些特色农产品样点的深入分析,科研团队为“土特产”完成了细致的土壤适应性评价。他们通过分析不同土壤条件对特色农产品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优化建议。这为提升宁波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注入了全新的科学动能。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本次普查形成的数据库与专题成果,进一步加强应用推广,做好土壤普查“后半篇文章”,努力将宁波打造为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