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1月4日 星期

从一校之美到村校共美
——一位音乐教师的美育实践路

□胡寅迪

“作为一名乡镇文化特派员,我的核心工作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我的另一个身份是音乐老师,所以我还有个目标,就是让乡村文化融入校园、让校园文化融入乡村,实现‘村校互融,美美与共’。”在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2025年文化特派员培训中,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教师杨剑在台上的一番话,道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自2018年起,杨剑就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实践。从早期的“校企村”三方共建,到推动成立宁波中职“校政企社”美育共同体,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村校美美与共”的融合理念,也为村校互融搭建起坚实的实践平台。

从技能传授到素养提升

在从教的20多年里,杨剑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还长期担任学校舞蹈队、合唱团、民族歌舞队、吉他社等社团的指导训练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他还擅长创作,其创作的7部校园文艺作品曾在省、市级展演中获得优异成绩。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学校的音乐教育侧重技能训练和竞赛成果,育人功能被弱化了。”杨剑说。

与西藏班学生的相处,让他对音乐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2010年,鄞州职高承办了内职西藏班。那些远离家乡的藏族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常感到孤独。“一次在课堂上,我试着播放藏族音乐,邀请学生唱起家乡的歌谣。那一刻,他们的眼睛亮了,情绪稳定下来,交流也变得自然流畅。他们主动讲起家乡的故事,歌声与笑声回荡在课堂中。”杨剑说,“那个瞬间我感受到,音乐可以触动心灵。我萌生了一个念头:用音乐去温暖、安抚学生的心。”

2013年,杨剑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浸润,这有效调节了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后来,他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人文地理、民族精神等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实践推动了他的美育理念进一步升华。

2015年,在一次全校学生音乐偏好的调查中,杨剑发现,一名个性独特、行为前卫的韩国歌手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但其审美取向与学校倡导的美育理念差别很大。这让他意识到,音乐教育不能仅限于技能传授,更应承担起引导审美、塑造价值观的使命。

由此,杨剑开始系统研究美育理论,开展教学实践。截至目前,他先后立项了27个省、市、区级美育课题,发表相关论文36篇,探索出了一条以课程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的美育实践路径。

从独立探索到协同共建

“当时我们学校的美育教学设施非常简陋,师资也很紧张,美育的推动很艰难。”杨剑回忆道。

为解决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实践平台缺失等问题,2018年,杨剑协同6家相关单位的教师与负责人,共同发起“校企村”三方美育共建计划。该计划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有效缓解了学校在师资、资源与实践环节的困境,校园美育氛围也随之浓厚。

“三方共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美育建设,但这只是基于我个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尝试,所以合作的基础不牢固。”杨剑说,“我非常希望这个共建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那样美育的覆盖面就更大,受益群体也会更广。”

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杨剑抓住机会,积极联络政府、企业和学校,牵头发起美育共同体建设。2024年12月,宁波中职“校政企社”美育共同体正式成立。该共同体由鄞州职高、宁波外事学校、瞻岐镇政府、宁波市演艺集团、梅墟街道梅沁社区等13家单位组建,以“资源共享、适性融合、村校共美”为宗旨,致力于探索“校政企社”协同育人、探索跨学科适性融合美育、探索城乡学校与社区的美育联动模式,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从理念构想到实践落地

共同体成立后,杨剑积极带领团队深入乡村社区调研,了解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短板及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在瞻岐镇,他对非遗文化“马灯调”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镇校融合的新思路,并引导学生发挥艺术志愿者的作用,为“马灯调”的传承和传播搭建新平台。与此同时,他还把学校的社团文化、专业教学成果引入乡村社区,把群众文化带到校园,推进村校文化共融,让学生、村民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发现更多的美,创造更多的美。

近一年来,该共同体集合各学科教师的力量,组织了10多次村校联合美育活动,并将鄞州职高的汽修、服装等专业技能课程与非遗传承、民族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培训有机贯通,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美育课程体系。

“此前我们一直想建几支群众演出队伍,打造一两个群众文化精品项目,但苦于教师等资源不足,没能实现。现在有了共同体的支持,我们又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瞻岐镇瞻虹社区党支部书记杨佩说。

梅墟街道梅沁社区党委书记程颖洁也对村校互融给予了高度评价:“老百姓很喜欢学校送来的活动。活动不仅涵盖了艺术美、技能美、生活美,还对老百姓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带来了很大帮助。”

如今,鄞州职高加快了校内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开发出全国第一本“音乐+”跨学科美育适性教材《中职美育》,为美育的系统化实施打下了基础。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村校互融,邀请乡村演出队伍进校园,组织艺术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进乡村社区,协助乡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美育实践平台,也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鄞州职高德育副校长冯朋员说:“未来,学校会更深入地参与到乡村非遗文化、群众文化建设中,力争打造3个以上村校合作的精品文化项目,进而形成可持续的实践路径,推动美育在社会层面实现深度浸润。”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