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而教师的成长,既需自我砥砺,也需方法指引。
近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出版了《我所认识的大先生》,并与教育媒体人、编审刘华蓉合著了《教师的五项修炼》。从这些大先生身上,我们不仅能找寻到继承传统、守正创新的力量,也能领悟到何谓教育的境界;而顾明远先生提出的“五项修炼”,则为每一位教师指明了专业精进、自我成长之路。
□本报记者 言 宏
教育的星空,因大先生而璀璨。他们是传灯者,更是精神的引路人;是学识的化身,更是品格的丰碑。我们不禁追问:何谓大先生?普通教师又该如何修炼,方能向着大先生的境界前行?答案,或许就藏在顾明远先生所著的《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与《教师的五项修炼》之中。近日,杭州银湖书院和杭州市钱学森学校分别举办了顾明远先生新书读书会。会后,本报记者与96岁高龄的顾老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他思维之敏捷、情怀之深切,令人如沐春风,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代大先生对教育未来的殷切瞩望。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阅读完您的两本书后,我发现您在书中多次提到“大先生”一词。在您看来,“大先生”这个称谓有何特殊分量?
顾明远:在中国传统中,“先生”本身就是一种尊称,是对父兄长者和教师的称呼。只有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才能被称为“大先生”。“大先生”这个称谓,确实承载着极深的敬意和新时代的厚重期望。“大先生”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记者:什么样的教师可以被称为“大先生”?
顾明远:具体而言,我认为新时代的大先生至少要具备三个层面的特质,这与我的新书《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中记录的那些前辈的特质是一脉相承的:
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心怀祖国,立足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就像我书里写到的许多大先生,他们无一不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
他们严谨治学,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大先生深耕科研,研究真问题,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同时深入教育实际,总结鲜活的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他们精于授业、解惑,以扎实的学识启迪学生智慧。
他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传道为己任,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下一代。他们以德立教,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人师”的典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他们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记者:在《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一书中,您回忆了50位大先生的风范。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最让您触动的是什么?
顾明远:书中所述的都是我个人与这些大先生交往过程中的故事和体会。这些大先生中,有的是我的老师,有的是我多年的工作伙伴。他们或孜孜不倦,为一门学科的发展耕耘数十年;或在讲台上,用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精神滋养学生成长。他们所体现出的教育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书写他们,于我而言是一次重温与学习。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共同展现出的那种质朴而伟大的奉献精神。他们胸怀祖国、严谨治学、宽容爱生,这些高尚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如我的同行,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浙江大学王承绪先生。他一生潜心做学问,爱生如子。在与他交往的40年间,我深深地被他博学笃行的精神感动。再比如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吕型伟先生,他是永不止步的教育革新家。他不断提出新问题、新创意,我们戏称他为“点子公司”。他尊重学生,特别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杭州市天长小学在他的提议下,开展了差异教育研究。50年后,天长小学的差异教育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提出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理念,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真切地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与教育的力量。
记者:对于广大普通教师而言,成为大先生这个目标似乎很高远。您认为,一位教师应该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您在《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三个境界”和“五项修炼”,是不是为普通教师提供了成长精进的路径?
顾明远:说高远,也不高远。成为大先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修炼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优秀教师。这让我想起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我认为,教师的成长亦然。
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好比教师初入行时的孤独与求索,立志站稳讲台,探寻教育的真谛。
第二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期,为了学生和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在实践磨砺中憔悴,也在磨砺中坚强。
第三境,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教师历经千锤百炼后,豁然开朗,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风格,领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幸福。
而要达到这“三个境界”,离不开持续的“五项修炼”,即修炼意愿、锤炼、学习、创新、收获,这也正是我与刘华蓉在新书中探讨的核心。“三个境界”和“五项修炼”反映了教师成长的规律,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希望经历了“五项修炼”后,有更多的优秀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这“五项修炼”为普通教师指明了清晰的成长路径。首先,我想和您谈谈修炼意愿这一点,教师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
顾明远:修炼意愿是根基,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没有发自内心的当教师的意愿,便不能在教育工作中很好地完成任务、在琐碎与挫败中保持专业敏感、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间守住教育初心。
修炼意愿,就是要不断反问自己:我为什么当教师?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事业和理想?有了当教师、当个好教师的强烈意愿,教师才会主动成长,才能在遇到挫折时,依然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这份初心,正是教育家精神的起点。
记者:第二项修炼是锤炼。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顾明远:锤炼强调的是实践出真知。教师必须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经受磨炼,这既包括经受失败和挫折的煎熬与考验,也包括感受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与激励。这正如那些大先生,无不是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百炼成钢,从青涩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世范。
教师在实践中锤炼成长,优秀教师百炼成钢。教师在了解学生中锤炼洞察力,在上好每节课中锤炼专业力,在管理班级中锤炼教育智慧和引领力。“人须在事上磨”,正是日常那些具体而微的“事上磨炼”,让青年教师褪去青涩,真正成为既能站稳讲台又能叩响心灵的育人者。
记者:第三项修炼是学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
顾明远:教师不仅要成为教的专家,也要成为学的专家。教师要坚持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这包括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使自己保持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要向我们的学生学习,今天的孩子成长在数字时代,他们能带给我们许多新视角。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学生,这也是严谨治学的基础。
记者:第四项修炼是创新。很多教师觉得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创新似乎无从谈起。对此,您怎么看?
顾明远:不要把创新想得过于宏大。教师的创新,首先体现在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办法对待所有学生。它要求我们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对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挑战。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尝试一种新的课堂互动,探索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这些都是创新。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让我们自己的教学永葆活力,这正是大先生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体现。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语文”,当时被有些专家质疑,不赞成这项创新。1981年时,她很苦恼,来找我。我很支持她。后来,李吉林坚持实验,并拜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为师,提高理论修养,后来她的研究从“情境语文”拓展到“情境教育”,最终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很多名师都经过了这样的创新修炼。
记者:第五项修炼是收获。收获该如何修炼呢?
顾明远:教师的收获需要修炼,因为它主要不是物质的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与充盈。当你看到学生的成长,收到学生真诚的感谢,这种成就感无可比拟。教师还要进一步修炼,真正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发现并品味幸福的闪光点,这样就能获得持续前行的力量,体会到作为引路人的崇高价值。
同时,教师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后,跻身名师名校长之列后,也不能忘乎所以,要破除“身份茧房”,以“归零”姿态守住教育初心,在名利诱惑下守住教育者的纯粹,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将过往成就转化为再攀高峰的基石。
教师的终极修炼,是在抵达顶峰后依然以终身精进的韧劲、谦卑开阔的格局、脚踏实地的执着,向更深处扎根,向更远处生长。
记者:最后,我想替许多敬佩您的年轻教育工作者请教一个问题:您已96岁高龄,却依然保持着如此蓬勃的思考力与深沉的教育情怀,这背后的精神源泉是什么?
顾明远:我常说,教育是青春的事业,与年轻人在一起,你永远不会老。我的秘诀就是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我坚持学习,也乐于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每当和青年教师、学生们交流时,看到他们蓬勃的朝气,听到他们新颖的观点,我感到自己也充满了活力。所以,如果你想永远年轻,那就去当教师吧,全心全意地爱你的学生,爱你的教育事业,你的心就会一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