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在湖州,看见教育的“绿水青山”

开学首日,湖州学子快乐地奔向校园。(湖州市教育局供图)

□本报记者 张纯纯

走在湖州的街头,常常会和两句话相遇:一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另一句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当这两句话融入中小学校园,便化为一幅幅生动的育人图景:初三学生能在每天的大课间尽情挥洒汗水,享受篮球赛事;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师可以成为全县科学教育联盟的导师;新建的学校不仅有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还有家喻户晓的名师资源……截至目前,湖州5个区县已全部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发展A等水平;全市140所中小学校通过省级现代化评估,占比位居全省第一。

湖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发展应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注重系统治理、长效涵养和可持续发展,“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就是教育的‘绿水青山’,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系统治理:精准施策,事事闭环

过去4年,湖州的义务教育投入答卷“沉甸甸”:2021—2024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共309.5亿元,2024年较2021年增幅近17%。

如此大力度的真金白银,如何转化为每一个孩子实实在在的教育获得感?为此,湖州市教育局成立了市区县联动的“两县”创建专班,协调联动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行湖州教育督导专报机制。

查阅督导专报,从问题清单到改进建议再到整改期限,清晰且详细。“以前的专报以亮成绩、述经验为主,现在的督导专报就是找问题、提建议的。问题在哪里,投入就在哪里。”湖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共有200余名专兼职督学,每年平均开展各类专项督导2000余人次。近年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创建工作是督导的重点内容。

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曾在专报里“榜上有名”。作为湖州老牌的优质初中,湖州四中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部分校区存在着大校额大班额,生均教辅用房、体育运动场馆及专用教室面积不足等问题。找到问题后,专班多次召开督导反馈会、工作协调会、推进会,按照“一校一策”原则,讨论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再新建一个校区,分流部分学生。

今年6月,湖州四中未来城校区完工。为吸引更多学生就读,学校和教育局多次召开动员会,还邀请家长和学生进校参观,并向家长公布校领导与教务处的电话号码,随时接受咨询。“家长最关注的还是师资。”副校长汪松松说,“不过,这一点我们还是有足够底气的”。

底气从何而来?近年来,湖州持续配优配强教师队伍,推进师资结构均衡建设。一方面,招聘高层次、高学历教育人才比例在逐年提升;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区域内统筹调配、骨干交流与名优培养。截至2024年,湖州全市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近6000人,比上年增加28.5%;已建立名师工作室473个,实现区县、学段、学科“三个全覆盖”;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城乡教师交流率达18.8%,其中校长、骨干教师占比超40%。

因此,未来城校区的师资团队中不仅有全国及省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省市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市教学明星等骨干力量,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学校还会聘请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科研院所专家等作为科技导师,为具有科技特长爱好的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规划。

9月,家长的选择有了答案。原本只计划招收6个班的未来城校区,共招收了7个班,有效缓解了老校区生均资源紧张的问题,并为新校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

“现在孩子每天回家,不是夸学校的饭菜好吃、图书馆阅读氛围棒,就是夸老师上课专业又幽默。”家长殷先生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

督导工作却没有就此结束。湖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些整改项目,督学组会进行回头看工作,再次形成督导专报,确保“项项达标”“校校达标”,做到“销号”闭环。

均衡为本:抬升基准,同城共享

同样是在今年9月,湖州市南太湖实验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漫步在这所新学校里,扑面而来的却是底蕴深厚的沉淀感。

校园里处处可见“汇达”二字,在潜移默化中强调开放包容的多元融合精神;全体教师一起制定成长公约“南实规”,与中学生守则相比,更突出以包容促进共生;开学第一天,学生们手持专门设计的小护照,打卡校园的文化墙、四季庭院等八大特色场景;为了更贴近学生喜好,学校开发了专属校园IP形象,并延伸出徽章、手办等作为评价奖励……

“校园虽然‘满月’不久,但是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行动从去年就开始了,目的就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熟悉校园、接纳彼此。”校长沈丽娜告诉记者,学校是吴兴区中心城区招收初中学段随迁子女的“主阵地”,因此生源结构多元,学生来自全国近20个省(区、市),随迁子女学生占比达96.7%。

作为湖州主城区,吴兴区吸引着大量外来人口持续涌入。以“中国童装之都”织里镇为例,目前在册流动人口就有30万左右。“解决好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关系到众多家庭的福祉。”吴兴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通过撤并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新建公办学校等有效举措,吴兴区不断提升区域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确保各类人群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如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稳承接了两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444名学生。此外,今年在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00%入读公办学校的基础上,为237名新生提供了中心城区小学学位,进一步提升了新居民家庭的教育满意度。

有着同样思考和行动的,不止吴兴区。早在2023年,德清县就提出了随迁子女“同城共学”举措,在原有“积分入学”的基础上,通过分区域申报、分原则安置、分批次录取等方式,保障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转入学,实现应收尽收,喊响了“来了就是德清娃”口号。2024年5月,德清县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湖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随迁子女同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各区县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答题”,力争让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据悉,2024学年,湖州全市已接纳9.5万名随迁子女在湖就读,占义务教育段在校生总数的31.59%,实现义务教育段符合条件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其中持证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94.47%,超额完成2024年省十大民生实事中“达90%以上”的目标。

改革向优:目标一致,差异发展

一所农村学校,如何让科学教育变得“有料”?

长兴县水口乡中心小学的答案是:给科学教育加点“盐”。从咸鸭蛋、咸菜的最佳腌制方法,到天然防腐剂对咸肉的保鲜效果,学校围绕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腌制类食品,开展了长达3年的科创研究。“科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科学研究的乐趣和价值。”校长徐建忠说。

接地气的做法带来了不一般的成效:学生在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指导教师连续3年获得“湖州市优秀科技辅导老师”称号;学校将“湖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长兴县学校特色成果认定”等荣誉收入囊中。

一校之变革,折射的是区域景象。在长兴县,科学教育是作为全县域统筹推进的重点工程,其打造的“中小学科学教育联盟”由县委教育工委牵头、部门分工履职、群团组织联动,不仅有学校参与,还有乡镇、企业的紧密联动,长兴县也因此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与此同时,长兴县鼓励各校基于学校特色和地域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形成百花齐放的科学教育生态。“科学教育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上’,而是要找准各自定位,踏踏实实地做下去。”长兴县教育局局长钦国强说。

像这样目标一致、差异发展的改革思路,在湖州是一种教育共识。湖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契机,湖州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挖掘区县教育特色,引导各校多元发展、学生各展其长,打造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教育品牌:

安吉县推进“两山”思政特色行动,落实德育“第一课堂”,并在每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节”,促进“五育”融合;

南浔区积极探索具有南浔特色的义务教育段作业改革运行机制及策略研究,构建起以“学业评价+英语口语、科学实验、体艺素养、信息科技”为主的“1+X”评价体系;

德清县着力整合区域优势,推动“一校一品”建设,例如乾元镇中心小学的“剪纸”、莫干山镇中心学校的“七彩竹韵”、春晖小学的“生活即教育”等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持续助力。

……

如今,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画卷,正如绿水青山般在南太湖之滨徐徐展开,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