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专题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30日 星期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是附加题


□程振伟

当阿尔法狗击败人类顶尖棋手时,不少人觉得那只是科技奇闻,离普通生活很远;而今,当大模型能写论文、编代码时,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真切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如何系统融入教育全过程,不是附加题,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必答题,是教育必须直面的基础题。

对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不是“将要到来”,而是“正在发生”。大中小学能否答好人工智能教育这道题,将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这一时代机遇。

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首要是理念跟得上。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提出要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并明确了各学段培养目标。落实过程中,切忌拔苗助长,更不能通过抓分数的方式来推进。关键要围绕学生兴趣、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学习等能力的培育来展开。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不必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一方面,我们要在现有学科中挖掘人工智能的结合点;另一方面,也要敢于打破围墙,课程资源不必全部由学校独立开发,完全可以开放协同:与高校合作引入前沿内容,与科技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发教学模块。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是渗透式的,是百花齐放的,而非整齐划一。

师资准备不能等。如果非要等到专业的人工智能教师配齐再开始,我们将错失良机。可行路径是多元并举、实战成长,比如:发掘校内具有相关背景或浓厚兴趣的教师;聘请企业工程师、高校研究员担任校外导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相关的教师培训,不求全才,但求能用。此外,大中小学可以合作搭建教师协同发展社群,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实践,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学、在分享中进步。今年夏天,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就举办了“AI先锋教师”研修营,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再由他们带动全校范围内的能力建设。

资源投入也需转变观念。对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投入,不应被视为额外支出,而应被理解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战略性投资。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统筹规划各学科资源与人工智能教育的结合点。例如:购买数学教学软件时,优先考虑包含算法实践功能的平台;建设科学实验室时,预留数据采集与分析接口。通过统筹整合,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深层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使用几种工具,而在于培养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时,本质是逻辑训练;讨论人工智能伦理时,实则是价值观念的塑造;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时,就是在实战中培养创新力。

教育管理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是增负,而是提质。犹豫观望的学校很可能会在新一轮教育变革中落后,而主动探索、先行先试的学校将率先享受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带来的效能提升。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需要等待“完美方案”,需要的是“边做边解决问题”的勇力,理念是前提,课程、教师、资源是路径,困难本身也是机遇。我们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务实行动,破解难题,把这道时代考题答好、答扎实。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