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纯纯
“叮咚——”
烤箱的提示音像一颗落入静湖的石子,在一间格外“安静”的厨房里漾开涟漪。空气中,甜香早已浓郁得化不开。
这一幕发生在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和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为一群新疆听障学生准备的月饼制作课上。
课堂有些特别,讲台上站着两位教师。“同学们,你们以前都吃过什么样的月饼呀?”当教师黄佳波的声音刚响起,一旁的教师苏红立即手指翻飞,流畅地将问题转化为无声的语言,紧接着又将学生的手语内容翻译出来:“吃过甜的”“新疆的月饼里会有核桃”……
今年9月,10名听障中职学生从新疆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远道而来,在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开启接下来两年的中职学习,考核合格后将进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继续深造。这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听障中高职一体化试点班项目。
“与普通学生同上一堂专业课是学校普特融合工作的常态化内容,但对于这群新疆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职教处副主任孙铮逞曾在启明学校参与援疆工作,也是该试点班项目的主导者之一,对这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这能让他们认识更多的同龄人。”
操作台前,新疆学生王娜(化名)揉饼皮、塞馅心、压模具,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旁边的师生纷纷向她伸出大拇指。她有些害羞又兴奋地用手语表示,来宁波后想学习更多技能,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名面包师。
比烤箱香气流淌更快的,是笔尖下无声滋长的友谊。古林职高学生卫青特地为这堂课准备了纸和笔,她工工整整地写下“你真厉害!”,然后将纸条推给了身旁的新疆女孩古丽(化名)。古丽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回赠了一张早已准备好的贺卡,上面写着:“亲爱的朋友,愿你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欢笑……”
月饼出炉了,由于还需回油,要等两天才能品尝。但这堂课的“甜”,无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