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和中学 赖联群
清晨的镜前,少女纤细的手指轻卷刘海,电吹风的嗡鸣与母亲的叹息在狭小的卫生间内交织。时钟的指针无情地走向早读时刻,而小滨仍执着于调整最后一缕发丝的弧度。
日常的家庭生活场景实则是一场关于青春成长、审美教育与代际沟通的深层博弈。当发丝缠绕着自我认同与学业压力的矛盾时,教育者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裁决,而是穿透现象的教育智慧。
小滨喜欢留长发,早上起来总要洗头、卷刘海。最近,小滨妈妈就因为这事和孩子闹得不愉快。妈妈觉得初中生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上,小滨此举既浪费时间又影响精力,建议剪成齐耳短发。
小滨则觉得留什么样的发型是她的自由,妈妈整天唠叨让人烦,母女俩从此陷入冷战。
我把这个案例交给本校班主任研修团队的教师去思考,引发了他们的讨论。
陈敏老师认为:“美不是坏事,单一的审美才是灾难。家长担忧孩子在学习阶段分心,影响学业,这可以理解;但青春期的学生性意识开始萌动,性别角色逐步深化,他们开始关心自己被他人接受与欣赏的程度,这也很正常。”
王柳烟老师则从终身发展角度强调:“审美能力将直接影响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是伴随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因此,学生的爱美之心必须得到尊重和认可。关键是家长要做好引导,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明白一个道理:外貌只能定义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能力和品质才是塑造‘我是谁’的关键因素。”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青春期的女生,她们眼中的美既包括漂亮,也隐含个性;家长不是不希望孩子更美,只是大人眼中的美是清爽,是在学业重压下的易于打理。两套标准导致观念的冲突,因此焦虑的一天便从争论孩子的穿着打扮开始了。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在头发长度,而在于价值排序的智慧。柯琦老师的“轻重论”一针见血:“教育的重点不在否定学生对外在美的追求,而应在如何理清轻重缓急。追求外在美无须急于一时。对于中学生来说,当下正是修炼学识这种内在美的关键期。”
这段论述精准把握了教育引导的精髓——不是简单禁止和压制,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判断体系。
方丽婷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精心打扮自己的背后诉求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赞赏。”这种心理需求若被粗暴否定,可能引发学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江桔丽老师则从全面发展观的角度提醒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不只是学习好,更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女生适当打扮自己,不仅显示自信,也是表达对别人的尊重。”
绝大部分教师都认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教育是顺势而为,不是逆流而上。我们介意的或许不是少女的爱美之心,而是她尚未建立的审美判断与时间管理能力。如何做到两全其美?大家一致认为:家长需要改变观念,学生需要适时引导,教师需要有所作为。
温州市名班主任专家团首席导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伟提出的规则意识为此案例提供了系统性破题思路。他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底线标准,认为对女生留长发既然没有明确规定,按“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女生是可以留长发的;同时也为女生划出明确边界——“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
规则的实施需要讲究策略与方法。当班级形成健康的审美风尚时,个体自然会趋向集体共识。这种浸润式的环境影响,远比强硬规定更具改造力。
审美引导还需要以身示范,教师和家长自身得体的发型打扮,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不同场合会呈现不同的美;内心美丑会外显于形,甚至会改变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真正的教育智慧体现在“为”与“不为”的辩证把握中,“为”是看到学生有更好的选择方式,“不为”是认可学生对美的追求。面对每天上演的“洗头拉锯战”,班主任不如采取分层应对策略:
一、安抚情绪。肯定学生爱美之心的合理性,同时也要共情家长的担忧,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在爱美之心与珍惜时间上找到平衡,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二、聚焦问题。小滨每天洗头,是出于爱美心理还是想解决发质、头皮屑等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商量对策;也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探讨,集思广益。
三、合理引导。展示各界成功女性多样化的美,并以此为契机,开设“中学生的吸引力来自哪里”的主题班会。前期做些调研,呈现数据,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辩论、少年标杆、青春宣言等环节,教会学生从自己的身体出发认识美、创造美,让学生自己领悟“美是得体”“美是由内而外”的真谛。
四、建立规范。班会结束后,全班一起制定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班规,明确日常生活用时与学业用时的具体比例,避免今后在这类问题上继续内耗。
这场“发型战争”留给我们的考题,是如何在尊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的审美观与时间观。
头发是学生青春的旗帜,即使他用生命来捍卫,也不为过。学生青春期的问题,很难用对错来判断。教育的使命不是剪断这些探寻美的触角,而是引导它们生长向更辽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