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9月2日 星期
开学第一课点亮新学期
金秋启新程 校园暖意浓

①开学首日,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中心小学为一年级新生举办入学仪式。图为新生佩戴“五雅扣”穿过象征雅德、雅学、雅行、雅艺、雅勤的“五雅门”,开启学习之路。
(本报通讯员 金思成 时宽兵 摄)
②8月30日,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忻湖校区教师在校门口热情迎接一年级新生,带着他们跨越“成长台阶”。(本报通讯员 郑 豪 摄)
③新学期,衢州市衢江杭州育才中学举办以“薪火对话,筑梦启航”为主题的开学典礼。活动通过话剧演绎,让师生深切感受抗战精神。 (本报通讯员 吴锦丹 摄)
④开学首日,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设置了“AI未来”体验区,VR元宇宙、模拟飞行、格斗机器人等9个项目依次亮相。图为新生与机器人互动。(本报通讯员 张永爱 摄)

编者按:秋风送爽,书声再起。9月1日,省教育厅发出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内容详见本报微信公众号),倡议家校社共同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这个开学季,浙江校园里播撒着温暖与智慧之光: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落地,惠及千万家庭;新教师怀揣热忱入职,为教育注入活力;AI深度融入校园生活,正深度重构着教与学的方式;对特殊学生的关爱从“有”到“优”,彰显教育温度。本报记者分赴多地,记录下新学期的教育新图景——

□本报记者 刘桐青

8月31日,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尔仪小学以一堂主题为“强国复兴有我,梅华精神启航”的开学第一课,正式拉开新学期的序幕。在学校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里,一年级新生佩戴着复刻的“救生圈”院徽,聆听竺士性先生动情讲述竺梅先、徐锦华夫妇在1938年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变卖家产,创办收容600余名战争难童的“生命方舟”的感人故事。注视着胸前象征守护与希望的院徽,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校长周春萍说。学校根据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依托本土抗战历史资源,以舞台剧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承先辈精神,汲取前行力量。

新学期伊始,全省各地中小学校精心策划,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

爱国主义教育的回响,并不局限于校园之内。“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武义县壶山小学的少先队员们走出教室,走进武义烈士纪念馆,以一场庄严的宣誓开启了新学年的第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在抗战史料展区,学生驻足于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前,凝神观看,感受历史的厚重;借助AR技术,他们“穿越”回烽火岁月,目睹硝烟弥漫的战壕,聆听先烈冲锋的呐喊。这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让每一个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量,也更坚定了传承英烈精神的信念。

除了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同样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重要主题。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别出心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打造了一堂名为“心灵杂货铺之奇遇·‘心’装备”的开学第一课。初一年级聚焦自我认知与适应新环境,巧妙借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平凡小妖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通过绘制角色图谱,逐步探索自我定位;初二年级关注青春期心理与人际交往,借助电影《哪吒》的情感叙事,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表达和压力疏导;初三年级则聚焦“长假综合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拖延症、开学焦虑等现实问题,并提供实用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则选择以一场运动与阅读开启学生新学年的成长之旅。学校为一年级学生设计了别开生面的“成长赛道”——通过跨越平衡木、翻越跳箱等8个运动项目,构建出一个迷你障碍训练场,不仅锻炼学生体能,更培养他们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从厚重历史到心灵关怀,从精神传承到体能锻炼,新学期伊始,全省中小学校以一堂堂精心设计、内涵丰富的开学第一课,引领广大学生在新的征程中探索成长密码,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新教师收获“硬核”入职礼

□本报记者 张纯纯

8月30日晚,教师钟欣悦正在为开学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作为今年刚入职平阳县昆阳镇第二中学的新教师,她会在新学期担任初一年级的班主任。

重任在肩,这位新手教师难免有些紧张。钟欣悦翻开工作笔记本,又细细回顾了上面记录的一些班级管理妙招:“开学初要多开展集体活动让班级迅速凝聚起来”“一定要重视开学第一课的作用”“多创新一些非物质奖励形式”……这些招数正是她从暑期开展的平阳县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活动中学到的。

与以往不同的是,平阳县此次培训活动增设了“学之初”主题沙龙,专门为即将担任各个学段起始年级的班主任答疑解惑。此前,温州市教育局发布通知,从新学年起面向全市小初高新生实施“学之初”启航计划,其中每学年对所有起始年级教师(班主任)开展全员培训是重点工作之一。

温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市、县、校三级教师岗前培训机制,为所有起始年级教师提供涵盖起始学段学情特点与心理认知、家校沟通艺术、新生入学适应活动设计、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多方面的培训内容。在培训中,也可以设置情景模拟环节,比如教师演练新生报到、家长会等场景,确保教育理念能真正落地为教育行动。

“为了避免管理方法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这次沙龙邀请的班主任代表都是身边的榜样,而不是远方的专家,确保班主任学到就能用上。”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班主任研训员钟海静说,特别当新教师遇上起始年级学生,是两个“学之初”的碰撞,面对新环境新起点,师生都会有积极向上的好心态,如果能把握好这个黄金阶段,共同创造出许多宝贵的“第一次”记忆,将会成为有效的德育资源,在后续各项工作中实现事半功倍。

据悉,接下来,温州还将全面推行“导师制”结对帮扶模式,即每位新任班主任与资深班主任结对,通过跟岗观摩、案例研讨等方式实现经验传承,从而精准施策破解育人难题。

和温州一样,为了让各位新教师都能迈好第一步,浙江各地相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入职第一课——杭州市新教师培训紧扣“数字赋能”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新增“人工智能与课堂的创新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等专题培训,着力提升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桐乡市紧贴新教师需求,从专业发展、技术应用到责任意识、育人智慧都有涉及,还专门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与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护航生命的“硬技能”……新学期,又一批新教师带着培训的收获和思考,走上三尺讲台,他们将在浙江这片教育热土上书写新的育人篇章。

AI给校园日常带来新惊喜

□本报记者 朱郑远

“‘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怎样的壮观景象?”“您写过的最长的诗是哪一首?”……开学首日,在诸暨市暨阳街道暨北小学,走廊上的“奇思妙问好奇窗”成了最受学生喜爱的打卡点。只要轻轻触碰屏幕,就会出现爱因斯坦、李白等数字人,不仅具备深度语义理解和多模态对话能力,还能与学生玩转“飞花令”诗词游戏,激发了他们极大的互动兴趣。

这套数字化设备是学校暑期新引入的。副校长郦丹介绍,上学期起学校就注意到,不少学生早在7:30之前就已到校,距离正式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段“空白”?学校决定系统性引进AI设备,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除了“奇思妙问好奇窗”,趁着暑期,学校还建设了无人机实训室、围棋机器人实训室,并配备了智能批阅机等AI设备。从“对话生成式AI”到“沉浸式使用AI应用”,学生在校内就能循序渐进地提升AI素养。

新学期,记者走访我省多所中小学校发现,AI已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深度融合成为校园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正悄然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并在校园治理、育人方式等多个层面引发深刻变革。

在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AI技术正在重塑校园空间。“‘Alt_Space’AI学习中心由学生主导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生成’。以‘AI设计机械伞互动装置’为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训练语音识别模型、聚焦动作捕捉算法等学习任务,完成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发布的全过程,将学习场域当作自己的‘试验田’。”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还构建了一个融合AI、大数据、交互技术与多学科内容的未来学习空间,将传统的学习空间升级为系统性、生成性的学习场域。

AI教育不仅是技术学习,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课”。记者从杭州市教育局了解到,从本学期开始,AI通识课程将在全市中小学各个学段全面铺开,每学年安排不少于10课时。这些课程具体学什么?以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为例,学校已开发AI英语对话、AI批改作业等多种AI教学场景,并制定了细致的分段教学目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每个学段均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AI也在校园安全与心理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金华市积极推进“智安校园”建设,通过“虚拟+实体”全封闭防护墙实现事前预警,将安全隐患阻隔于校园之外;衢州市衢江区推出的“心哨”AI人脸情绪识别系统,能实时监测学生情绪状态,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行分级预警,帮助教师更快、更精准地实施心理干预。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区16所中学。

从激发兴趣到重塑课堂,从赋能治理到守护心灵,AI正在成为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它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成为校园日常的一部分,在学生身边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有温度的新举措照亮求学路

□本报记者 邵焕荣

9月1日上午7:45,慈溪市启星学校(原慈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门口早已人头攒动。近200名学生在家长陪伴下,满怀期待地踏上红毯、穿过崭新的迎新拱门,在这座异地新建的现代化校园中,迎来他们的新学期。

“学校变得更大、更漂亮了。”五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步入新校园,处处是惊喜:教室南北通透,光线充足,还为每个学生都配置了储物柜;教学楼配备了无障碍电梯与坡道,阳光厨房、洗衣房等生活设施完善;学校还配有烘焙教室、西点实训室、个训室等功能教室,这些精心设计的专业空间,为特殊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铺设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新校区的建成,满足了更多特殊学生的入学需求,这个新学期我校班级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校长徐彭荣说。这是浙江持续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致力于实现人口超过20万的县(市、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的目标,现已基本达成。仅今年内,就新(改)建了包括湖州市南浔区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瓯海区特殊教育学校等在内的5所特教学校,共新增学位500余个,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能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我领到大字版教材啦!现在,不用放大镜也可以看清楚书里的字,我太喜欢了!”开学当天,在桐庐县实验小学随班就读的低视力学生小王(化名),惊喜地收到了一份“放大”的爱——一套量身定制的大字版教材。

“与普通教材相比,大字版教材不仅在开本、字号上有所扩大,图片也进行了适配调整,更便于低视力学生使用。”浙版传媒教材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自2022年起,浙江就率先将大字版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至今已累计发行大字版教材6500余册、配套评议教辅1200余册,切实保障每一个有需要的低视力学生都能“课前到书,人手一套”。

我省各地各校也纷纷行动起来。作为全省第一所孤独症儿童专门学校,新学期,温州市润星学校积极探索全学段、全支持的孤独症教育新模式,共开设孤独症儿童班5个,配备专兼职教师18位,建有隔音教室、感统训练室、艺术治疗室等专业空间,并采用小班化、个性化教学,为“星星的孩子”点亮与世界沟通的灯。

而在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一场跨越东西部的教育协作正在开花结果。学校联合新疆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跨区域“1+2+2”听障中高职一体化试点班,为来自新疆地区的听障学生搭建成长成才通道,目前已有10名听障职高学生顺利从阿克苏抵达宁波,正式开启专业学习,梦想的桥梁从此贯通。

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校舍,到一本本精心印制的大字版教材,再到一个个打破地域壁垒的创新教学模式,浙江正以坚实的投入和创新的智慧,书写着特殊教育的温暖新篇。这一切的努力,只为让每一个特殊学生在新学期里承载着爱与希望,迈向属于他们的崭新未来。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