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琦
饭香四溢,笑语盈耳。每天上午10点半,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华章村的双龄共养服务综合体内就会逐渐热闹起来:一楼,老人们有序排队取餐;二楼,托育中心的孩子们欢声阵阵。这栋由老年活动中心改造而成的建筑,自2023年起创新融合养老与托育服务,成为浙江探索“老幼共托”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多地兴起一种温暖的新模式——把养老和育幼放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不仅能缓解家庭的照护压力,更让老人和孩子在相伴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这场实践带来了哪些惊喜?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近日来,记者前往多地采访,探寻“老幼共托”的浙江答案。
一屋共融,空间再造提升效能
2024年,德清县开始开展“老幼共托”试点工作,试图通过对公共资源进行整合,“一站式”解决居民的养老育幼问题。作为首个试点地,一些改变也随之在德清县乾元镇发生。
在乾元镇,两幢曾年久失修的危房悄然“重生”,分别成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婴幼儿托育驿站。走进约800平方米的养老综合体,空调凉意习习,老人们聊天、开展休闲活动。隔壁托育驿站里,祖孙共读绘本,社工细心照料幼儿。
自从有了这两处空间后,社区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了新去处。胡银萍就是常客之一。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抱着不到2岁的小孙子硕硕来这里。每周二和每周四,她更是来得勤。在这两天,托育驿站会邀请镇里的幼儿园教师来上亲子课,课程涉及手工、绘画、泥塑等。“和孙子一起上课,他开心,我也开心。生活更方便,也有趣多了。”她笑着说。
不仅如此,从这两处场所出发,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社区卫生室和社区食堂。照乾元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翁美玉的话说,这些老城建筑像“豆腐干”,虽不气派,但紧凑相邻,共同串起一个便捷舒适的“5分钟生活圈”。
这个生活圈还在不断延伸。今年暑期,镇政府还引入“家门口青少年宫”项目,开设跆拳道、围棋、舞蹈等课程。这一举措让孩子们能就近上兴趣班,老人也能在舞蹈室、书画室里找到自己的快乐。
服务共享,两代互动温暖相伴
缙云县则尝试“跨代共居”模式。今年2月,“跨代共居”实践基地在新区未来幼儿园水南园正式成立。该基地是缙云首个深度融合“一老一小”群体的创新实践平台。新区未来幼儿园水南园与邻近鸿福养老院仅一门之隔,每周三上午为“银龄开放日”,老人可到幼儿园和幼儿一起做操、玩游戏及阅读绘本等。
园长陈伟妃介绍,今年3月,总园开设“云朵奶奶”班,每周四晚托时段,祖辈家长可提前一小时入园,与孙辈共同参与晚托活动,既丰富代际交流,也缓解“接娃空窗期”照护难题。
自2023年起,杭州市拱墅区推进“大运河幸福家园”建设,这也成为社区“一老一小”融合照料的新场景。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共建成33个集养老、托育、救助、公益等服务于一体的民生综合体。
例如,长庆街道的综合体就划分出普惠托育园、居民会客厅和社区食堂等区块,全面整合为老服务、幼儿照护、社区治理等功能;半山街道石塘社区的综合体则配备有综合服务中心、阳光老人家和婴幼儿成长驿站……在这里,老人与孩子不仅空间相邻,更实现了服务共享和情感互通,共同绘就“阳光相伴”的社区温暖图景。
挑战犹存,空间和安全需双轨突破
“老幼共托”模式带来了显著社会效益。翁美玉表示:“服务设施集中让生活更便利,邻里关系更融洽。”陈伟妃注意到,代际互动既提振老人精神,也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当地方言与文化。
然而,实践仍面临挑战。乾元镇因空间有限,难以完全满足托育需求,隔代沟通中偶尔存在的不畅现象,令老人与幼儿彼此缺少共同话题;而水南园始终将“老幼共托”模式下的安全防护视为工作中的核心环节。考虑到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而幼儿正处于免疫系统发育阶段,为确保“一老一小”真正安心共融、乐享其中,园区建立起当天“健康双监测+传染病熔断”为核心的健康屏障机制。
拱墅区文晖街道现代城社区党委书记邵莉静认为,社区若要办好“老幼共托”,需严格把控消防安全与食品卫生标准,同时精准响应居民需求,推出适合老少共同参与的活动。陈伟妃认为,幼儿园应超越“儿童友好”,走向“全龄共生”,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共托新形态。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老幼共托”实践通过空间融合与服务创新,不仅提升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更促进代际情感联结,为应对老龄化与育幼压力提供了富有温情的解决方案。